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燕

作品数:18 被引量:18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盆地
  • 7篇氦气
  • 6篇页岩
  • 4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资源潜力
  • 3篇陆相
  • 3篇湖盆
  • 3篇
  • 2篇地质
  • 2篇页岩油
  • 2篇油气
  • 2篇致密
  • 2篇盆地东缘
  • 2篇气藏
  • 2篇流体
  • 2篇陆相湖盆
  • 2篇煤系
  • 2篇孔隙
  • 2篇孔隙演化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印第安纳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油国际...

作者

  • 18篇陈燕燕
  • 12篇陶士振
  • 8篇陶小晚
  • 7篇白斌
  • 7篇高建荣
  • 5篇张天舒
  • 5篇胡素云
  • 4篇贾进华
  • 4篇庞正炼
  • 3篇李建忠
  • 3篇陈秀艳
  • 3篇林森虎
  • 3篇吴因业
  • 2篇王晓波
  • 2篇吴义平
  • 2篇王铜山
  • 2篇袁苗
  • 2篇赵群
  • 2篇吴晓智
  • 2篇朱如凯

传媒

  • 5篇石油勘探与开...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油气与新能源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条件、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被引量:10
2023年
基于对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典型致密油田进行解剖,通过分析烃源岩、储层和原油样品,运用二维充注物理模拟、三维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系统研究和揭示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富集因素与资源潜力。①致密油的形成受控于盆地/坳(凹)陷中心及近邻斜坡环境、规模优质成熟生油岩、(近)湖盆中心区域大范围分布的有利储集体及以微米—纳米级孔喉为主的各类致密储层、"源-储"最佳空间配置、适宜的"温度—压力—流体"场5个地质条件,其中,"源、储、配"是致密油形成的3个关键条件。②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主要受"烃源品质—断裂体系—储聚体系"3大系统要素控制,其中,中—高生、排烃量和较高热演化程度的优质源岩是致密油富集高产的先决要素,断裂和裂缝显著改善致密油输导效率、储集空间和聚集规模,储集层的孔喉大小及其连通性和组构非均质性显著影响致密油的分异和局部富集。③根据资源丰度开展分级评价,划分出三级资源区;采用小面元容积法计算致密油地质资源量,采用最终可采资源量(EUR)类比法求取相似刻度区的可采系数,进而与地质资源量相乘得出可采资源量。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富集区及"甜点"评价优选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陶士振胡素云王建白斌庞正炼王民陈燕燕陈悦杨怡青金旭贾进华张天舒林森虎孟元林刘鸿儒王岚吴因业
关键词:页岩油陆相湖盆资源潜力
页岩微观孔隙演化及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40
2015年
以美国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热成熟度RO值范围为0.35%~1.41%)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氮气吸附法和二氧化碳吸附法表征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特点,研究了页岩微观孔隙随热成熟度、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无机矿物组分的演化特征,并探索了页岩孔隙分形特征的热演化规律及其与孔隙结构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热成熟度的升高,页岩孔容呈现非单调演化趋势,推测其与有机质的初次和二次裂解密切相关。Frenkel-Halsey-Hill(FHH)方法和热力学模型计算获得的页岩样品的孔隙分形维数在2.47~2.61之间,表明了页岩孔隙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研究还发现,生油窗内成熟页岩样品的孔隙分形维数与其孔容显著正相关,而与孔径显著负相关,暗示孔隙分形维数与页岩气体吸附能力密切相关。更高的分形维数使得孔隙结构趋于复杂,并有利于气体吸附存储。因此,页岩孔隙分形维数可作为定量表征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评价页岩气体吸附存储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陈燕燕邹才能Maria Mastalerz朱如凯白斌杨智
关键词:页岩孔隙结构
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富集规律被引量:8
2023年
氦气是国防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有战略资源。近年来,国内外常规天然气藏中氦气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非常规气藏(如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含量特征及成因研究至今仍处于起步状态。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非常规领域氦气研究文献的梳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含量及分布,明确了氦及其他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成因及来源,揭示了氦气的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数据表明:页岩气中氦气的含量分布范围在(0.12~3 100)×10^(-6)之间,均值约为378×10^(-6);煤层气的氦气含量分布范围在(0.04~19 000)×10^(-6)之间,均值约为816×10^(-6)。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氦气含量普遍低于同一地区常规天然气藏中的氦含量。这可能是因为常规天然气一般经历过较长的二次运移,能够在途中捕获更多的外源氦。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3)He/^(4)He值一般较低,指示壳源放射性衰变氦为主要来源。氦和氖同位素特征显示,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幔源氦和大气氦贡献率一般小于5%。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氦是内源氦(页岩和煤层自身放射性衰变生成的氦)和外源氦的加和,外源氦的补充对于富氦页岩气和煤层气藏的形成必不可少。优越的氦源条件[铀(U)、钍(Th)等放射性元素的丰度、页岩和煤的地层时代、发育规模和含气量等]、有效的输导条件以及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
陈燕燕陶士振杨秀春高建荣陶小晚陈悦陈秀艳魏琳刘庆尧袁苗
关键词:氦气煤层气页岩气壳源
煤系氦气富集机理与资源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
2024年
【背景】氦气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导热性能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氦气主要源于进口,对外依存度高,氦气资源安全问题突出。前人对氦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天然气,对煤系氦气的关注较少。【目的和方法】为了明确煤系中氦气资源分布及资源潜力,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鄂东缘)煤系气进行取样分析,系统研究氦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并结合沁水盆地煤层气中氦气测试结果,对比这两大盆地煤系中氦气富集机理,深入研究煤系中氦气资源潜力。【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鄂东缘韩城和大宁–吉县深部煤层气中氦气含量高于中浅部煤层气,其中,韩城深部和中浅部煤层中氦气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0.0428%和0.0130%,大宁–吉县深部和中浅部煤层中氦气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0.0307%和0.0121%;煤系致密气和深部煤层气中氦气含量相当,其中,韩城和大宁–吉县致密气中氦气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0.0467%和0.0355%,但都属于贫氦煤层气;三交北区块煤系气中氦气含量较高,平均0.0930%,近一半的井可以达到富氦煤系气标准。鄂东缘煤系中原位自生氦气极少,主要来源于深部基底岩石、铝土岩和紫金山岩体,氦源岩的分布决定了煤系中氦气的分布。鄂东缘断裂系统是深部氦源和紫金山岩体中氦气的有利运移通道,断裂系统的发育强度和位置是氦气运移、聚集的关键,有效的盖层和封闭的水体环境是氦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沁水盆地原位自生氦气较少,成藏后期剧烈构造抬升是煤层氦气散失近90%的主要原因。深部煤层气和煤系致密气中氦气浓度相对较低,但是资源量巨大,应加大煤系氦气资源勘查力度。同时,应加强对贫氦–含氦煤系天然气的提氦技术攻关,有效利用煤系天然气中的低浓度氦气,以保障国家的氦气�
刘祥柏陶士振杨秀春赵群陈燕燕刘自扬裴向兵王龙飞伊伟冯建秋张谭高建荣陶小晚柳庄小雪李超正杨怡青陈悦
关键词:氦气资源潜力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
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被引量:3
2024年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或深部壳幔氦释放,沿岩石圈复合输导体系运移至天然气成藏系统,依附适宜载体气聚集成藏。②氦运移输导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基底断裂、沉积层断裂、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控制,基于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综合分析,提出氦气运聚过程中具有“水溶相、气溶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存在氦气“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方式。③富氦气藏形成和氦气富集通常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3大主控要素,具有“脱溶汇聚、浮力驱动、压差驱替”3种聚集成藏动力类型,已发现富氦气藏具有相对“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④氦气富集区勘探和评价需要依托天然气兼探/并探,在评价落实氦气“源-运-聚”要素与天然气“生-储-盖”条件耦合匹配性、局部相对低势高部位有利圈闭载体气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通源连圈、低势高位、气氦适配”的有利氦气富集区。
陶士振杨怡青陈悦刘祥柏杨威李剑吴义平陶小晚高建荣陈燕燕王晓波吴晓智陈秀艳李谦贾进华
关键词:氦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系富氦资源的发现及其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对策
2024年
中国氦气利用对外依存度高,资源安全问题突出,寻找氦气资源、明确氦气富集机理、寻找勘探开发对策是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的勘探开发成效显著。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氦气资源潜力及分布,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简称鄂东缘)煤系气系统取样检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氦气资源分布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鄂东缘三交北地区煤系气整体可以达到富氦天然气的标准,按2020年底的探明储量折算氦气探明储量约4000×10^(4) m^(3),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煤系地层中或存在氦气富集区。大宁—吉县地区按2021年提交的深层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121.62×10^(8) m^(3)测算,折算深层煤层氦气探明储量约3400×10^(4) m^(3),因此,鄂尔多斯盆地具备建设煤系氦气战略储备基地的基础,建议加快三交北区块煤系氦气的分离开发,避免氦气资源的浪费。氦同位素比值揭示鄂东缘煤系氦气以壳源成因为主,三交北地区煤系地层具备良好的氦气富集条件,是煤系氦气资源勘查的重点地区,在开展煤系氦气资源普查的同时,应加强对煤系氦气资源勘查技术与富集规律研究,为有效利用煤系氦气提供技术支撑,以保障国家的氦气资源安全。
刘祥柏陶士振杨秀春赵群刘自扬裴向兵王龙飞伊伟冯建秋张谭陈燕燕高建荣陶小晚宋泽章柳庄小雪李超正杨怡青陈悦
关键词:氦气资源潜力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被引量:4
2023年
目前,我国页岩层系石油勘探取得初步突破并呈现良好勘探前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是主力勘探战场之一。为更精细地分析长7主力产层——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依托典型油藏解剖、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物性分析、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结合微区矿物分析以及石油充注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在区带、油层以及油层内部多个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分布非均质性;区带尺度下的石油富集主要受烃源岩品质与规模控制,油层尺度下石油的富集首先受源储配置控制,并受储层物性进一步控制,油层内部含油饱和度的强烈非均质性由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导致。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揭示:烃源岩提供运聚动力和烃类来源,并经历短距离二次运移是烃源岩控制区带尺度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富集的深层机理;运聚动力随砂岩夹层与烃源岩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是源储配置在油层尺度发挥富集控制作用的重要原因;储层物性与石油注入时所受阻力间的指数级关系,是物性控制油层及其内部石油富集的主要原因;裂缝通过降低砂岩夹层的启动压力梯度,提高运移效率,促进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富集与高产。
庞正炼陶士振张琴白斌林森虎张天舒陈燕燕范建玮孙菲菲
关键词:非均质性
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被引量:54
2021年
通过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区域构造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及典型地区(古)油气藏解剖,研究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及富集主控因素。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3大克拉通盆地,界定其埋藏深度大于6000 m,赋存层系为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为主的古老海相层系。中国海相超深层烃源岩发育受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背景的克拉通裂陷及克拉通坳陷控制,在四川盆地发育层系最多、塔里木盆地其次、鄂尔多斯盆发育规模有待进一步证实;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性能受早期高能滩体、后期叠加溶蚀及断裂作用共同控制;区域盖层包括膏盐岩、泥页岩与致密碳酸盐岩3大类。中国海相超深层普遍经历了两期油藏、古油藏裂解成气(或部分裂解)、裂解气(或高过成熟油气)晚期定型等演化阶段,油气富集受静态和动态地质要素耦合控制,主力生烃中心、高能相带叠加岩溶规模储集层、巨厚膏盐岩或泥页岩盖层、稳定保持圈闭条件是超深层油气富集关键因素。海相超深层具有克拉通内裂陷周缘、克拉通内坳陷周缘和克拉通边缘3个有利勘探方向。
李建忠陶小晚白斌黄士鹏江青春赵振宇陈燕燕马德波张立平李宁熙宋微
关键词:勘探方向
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被引量:7
2023年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胡素云陶士振王民庞正炼白斌陈燕燕卢双舫陈悦杨怡青金旭贾进华王建张天舒林森虎吴因业
关键词:陆相湖盆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被引量:3
2024年
鉴于我国氦气产业链理论技术需求,针对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地质理论认识,缺乏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取值标准,缺乏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有利富集区优选方法,无成本指标优化体系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方法等卡点和难点,本文运用地质、地球化学、重磁电震、投资经济等多学科方法及实验技术,集中力量攻克氦气成藏机理、资源评价及资产评价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形成1项地质理论认识和3项关键技术:基于典型富氦气藏解剖、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分析,研究提出氦气“水溶相、气容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机理、“近氦源、邻断裂、低压区、高部位”4项分布富集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基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的氦气“生-运-聚”地质理论认识。针对国内氦气含量检测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准确度差、与国外数据差别大、无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等系列难题,以氦气源及氦气含量为核心,研发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技术,构建4类10种氦气资源评价方法,解决了氦气资源分级分类评价的技术瓶颈。针对基底氦源分布、岩性识别、通源断裂刻画及含氦储层评价难题,创建了归一化重磁下延方案,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和不同氦气含量下的气藏声学性质模拟方法,为氦源岩分布预测、通源断裂刻画、含氦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及预测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多元控氦的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技术,解决了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难题。针对国内贫氦实际情况,以提氦装置投资和操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目标与各主要工艺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氦气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技术,初步解决了天然气低成本提氦工艺流程优化的�
陶士振吴义平陶小晚王晓波王青陈胜高建荣吴晓智刘申奥艺宋连腾陈荣李谦杨怡青陈悦陈秀艳陈燕燕齐雯
关键词:氦气资源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