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小晚

作品数:78 被引量:693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3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盆地
  • 23篇塔里木盆地
  • 12篇地球化
  • 12篇地球化学
  • 11篇油气
  • 10篇地球化学特征
  • 10篇碳酸
  • 10篇碳酸盐
  • 10篇化学特征
  • 10篇储层
  • 9篇盐岩
  • 9篇碳酸盐岩
  • 8篇氦气
  • 8篇成藏
  • 7篇气田
  • 7篇奥陶系
  • 6篇源岩
  • 6篇勘探
  • 6篇哈拉
  • 6篇

机构

  • 7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广东海洋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股份...
  • 1篇中国石油吉林...

作者

  • 78篇陶小晚
  • 13篇陶士振
  • 12篇马德波
  • 8篇李建忠
  • 8篇胡国艺
  • 8篇陈燕燕
  • 7篇黄士鹏
  • 7篇倪云燕
  • 7篇杨春
  • 7篇邹才能
  • 6篇周波
  • 6篇李明
  • 6篇蒲晓强
  • 5篇吴小奇
  • 5篇白斌
  • 5篇陈秀艳
  • 5篇高建荣
  • 5篇李明
  • 4篇李启明
  • 4篇陈志勇

传媒

  • 14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地质科学
  • 4篇海洋科学
  • 3篇地学前缘
  • 3篇第十四届全国...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石油知识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变形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受新生代膏盐岩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变形构造特征。盐上构造层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构造,膏盐岩层以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盐下构造层东部发育逆冲叠瓦构造,西部发育隆起构造及高角度断层。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未突破区段的变形强度具有分段性,盐上与盐下构造层均可分别划分为两个变形区段。盐上构造层隶属于统一冲断变形体系,缩短量大于盐下构造层;盐下构造层东段为冲断变形体系,西段为隆起变形体系,两段相对独立,东段变形量大于西段变形量;盐上、盐下构造层的变形强度分段界线不一致。盐上、盐下构造层内均发育断层位移转换,多条断层交替发育,共同控制总变形量。
张欣欣陶小晚杨敏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单井原油密度多变成因
本文通过井场原油密度与实验室原油密度对比、显微镜下观察、原油成熟度参数对比等分析方法,发现哈拉哈塘奥陶系油田单井原油密度突变主要由3种原因导致,分别是多期充注与降解、轻质油对重质油的“轻质油洗作用”及原油乳化作用。为保障...
陶小晚邱振邢翔马德波
关键词:油田开采
文献传递
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被引量:2
2024年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或深部壳幔氦释放,沿岩石圈复合输导体系运移至天然气成藏系统,依附适宜载体气聚集成藏。②氦运移输导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基底断裂、沉积层断裂、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控制,基于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综合分析,提出氦气运聚过程中具有“水溶相、气溶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存在氦气“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方式。③富氦气藏形成和氦气富集通常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3大主控要素,具有“脱溶汇聚、浮力驱动、压差驱替”3种聚集成藏动力类型,已发现富氦气藏具有相对“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④氦气富集区勘探和评价需要依托天然气兼探/并探,在评价落实氦气“源-运-聚”要素与天然气“生-储-盖”条件耦合匹配性、局部相对低势高部位有利圈闭载体气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通源连圈、低势高位、气氦适配”的有利氦气富集区。
陶士振杨怡青陈悦刘祥柏杨威李剑吴义平陶小晚高建荣陈燕燕王晓波吴晓智陈秀艳李谦贾进华
关键词:氦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含硫化氢气藏分布特征及硫化氢成因探讨被引量:29
2010年
目前,四川盆地是我国发现含硫化氢气藏数目最多、储量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该盆地产硫化氢的层位众多,从老到新分别有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等。平面上,川东气区硫化氢含量最高,其次为川西气区和川中油气区,川南气区硫化氢含量最低。纵向上,不同层位的含硫化氢气藏内硫化氢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三叠系飞仙关组硫化氢含量最高,其次为二叠系长兴组和三叠系雷口坡组,二叠系茅口组气藏中硫化氢的含量最低。震旦系灯影组和石炭系黄龙组硫化氢含量比较稳定。嘉陵江组气藏中不同层段的硫化氢含量差别较大,其中嘉五段和嘉四段硫化氢含量最高。通过沉积相、埋藏史、热史、包裹体均一温度、硫同位素以及天然气组分等的分析,认为川东气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高硫化氢型气藏、川东气区和川南气区的嘉陵江组气藏(除了嘉一段)、川南气区威远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川西气区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以及川中油气区磨溪气田雷口坡组气藏中的硫化氢为硫酸盐热还原反应(TSR)成因;川东气区石炭系黄龙组气藏和川南气区二叠系茅口组气藏硫化氢为含硫有机质热解成因。
黄士鹏廖凤蓉吴小奇陶小晚
关键词:硫化氢气藏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系富氦资源的发现及其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对策
2024年
中国氦气利用对外依存度高,资源安全问题突出,寻找氦气资源、明确氦气富集机理、寻找勘探开发对策是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的勘探开发成效显著。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氦气资源潜力及分布,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简称鄂东缘)煤系气系统取样检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氦气资源分布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鄂东缘三交北地区煤系气整体可以达到富氦天然气的标准,按2020年底的探明储量折算氦气探明储量约4000×10^(4) m^(3),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煤系地层中或存在氦气富集区。大宁—吉县地区按2021年提交的深层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121.62×10^(8) m^(3)测算,折算深层煤层氦气探明储量约3400×10^(4) m^(3),因此,鄂尔多斯盆地具备建设煤系氦气战略储备基地的基础,建议加快三交北区块煤系氦气的分离开发,避免氦气资源的浪费。氦同位素比值揭示鄂东缘煤系氦气以壳源成因为主,三交北地区煤系地层具备良好的氦气富集条件,是煤系氦气资源勘查的重点地区,在开展煤系氦气资源普查的同时,应加强对煤系氦气资源勘查技术与富集规律研究,为有效利用煤系氦气提供技术支撑,以保障国家的氦气资源安全。
刘祥柏陶士振杨秀春赵群刘自扬裴向兵王龙飞伊伟冯建秋张谭陈燕燕高建荣陶小晚宋泽章柳庄小雪李超正杨怡青陈悦
关键词:氦气资源潜力鄂尔多斯盆地
一种碳酸盐岩内油水识别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内油水识别的方法及系统,所述的方法包括:采集地震三维工区的地震纵波传输信号;对所述的地震纵波传输信号进行叠前处理;对叠前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常规地震层位标定和解释;对叠前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
李艳东张研李明周波陶小晚唐俊伟李浩武马德波
文献传递
蜀南纳溪-合江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分析纳溪-合江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以及该区烃源岩发育特征,认为嘉陵江组天然气为混源气,主要为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成的油型干气,混有下二叠统梁山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生成的煤成气,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质源岩可能也有贡献。研究区嘉陵江组烷烃气的氢同位素组成较重。纳溪气田烷烃气具有正常的碳同位素系列,氢同位素组成部分发生了倒转。庙高寺、合江、二里场气田嘉陵江组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普遍发生同时倒转,碳、氢同位素分别呈现δ13C1>δ13C2<δ13C3和δD1>δD2<δD3的特征。碳、氢同位素发生倒转原因有两个:一是油型气与煤成气的混合;二是原油伴生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
黄士鹏吴小奇陶小晚廖凤蓉
关键词:嘉陵江组气源氢同位素倒转
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特征被引量:38
2009年
在对我国主要大中型气田盖层的岩性、厚度等宏观参数统计分析与排替压力、扩散系数等微观参数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具有以泥岩为主、盖层厚度大(大部分分布在50~350 m之间)、排替压力较高(主要分布在10~30 MPa之间)、大中型气田扩散系数普遍较低(主要小于10-6cm2/s)和岩性大中型气田相对其他类型大中型气田在盖层厚度和排替压力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等特征。
胡国艺汪晓波王义凤陶小晚倪云燕杨春
关键词:大中型气田盖层排替压力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被引量:3
2024年
鉴于我国氦气产业链理论技术需求,针对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地质理论认识,缺乏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取值标准,缺乏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有利富集区优选方法,无成本指标优化体系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方法等卡点和难点,本文运用地质、地球化学、重磁电震、投资经济等多学科方法及实验技术,集中力量攻克氦气成藏机理、资源评价及资产评价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形成1项地质理论认识和3项关键技术:基于典型富氦气藏解剖、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分析,研究提出氦气“水溶相、气容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机理、“近氦源、邻断裂、低压区、高部位”4项分布富集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基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的氦气“生-运-聚”地质理论认识。针对国内氦气含量检测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准确度差、与国外数据差别大、无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等系列难题,以氦气源及氦气含量为核心,研发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技术,构建4类10种氦气资源评价方法,解决了氦气资源分级分类评价的技术瓶颈。针对基底氦源分布、岩性识别、通源断裂刻画及含氦储层评价难题,创建了归一化重磁下延方案,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和不同氦气含量下的气藏声学性质模拟方法,为氦源岩分布预测、通源断裂刻画、含氦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及预测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多元控氦的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技术,解决了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难题。针对国内贫氦实际情况,以提氦装置投资和操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目标与各主要工艺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氦气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技术,初步解决了天然气低成本提氦工艺流程优化的�
陶士振吴义平陶小晚王晓波王青陈胜高建荣吴晓智刘申奥艺宋连腾陈荣李谦杨怡青陈悦陈秀艳陈燕燕齐雯
关键词:氦气资源评价
生物气中轻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10
2010年
在对柴达木盆地涩北1号气田、保山盆地保山气田和松辽盆地阿拉新气田、葡浅气藏和敖南气藏生物气组分及碳、氢同位素分析基础上,应用轻烃分析技术对这些气田(藏)生物气轻烃进行了研究.天然气轻烃中异构烷烃含量与δ13C1值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在涩北1号和葡浅气藏生物气δ13C1值小于-60‰,轻烃中的异构烷烃含量很高,大于40%,并且在异构烷烃中主要由细菌来源的2,2-二甲基丁烷和2-甲基戊烷具有优势分布,认为这些气田(藏)生物气中轻烃成因以微生物作用为主;而生物气轻烃中环烷烃含量与δ13C1值呈正相关性,在生物气δ13C1值大于-60‰的阿拉新气田和敖南气藏,环烷烃平均含量大于44%,认为这两个气田生物气轻烃成因以催化作用为主;保山气田生物气轻烃中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均较高,可能这两种成因都存在.生物气轻烃成因研究对完善有机质地质演化过程中轻烃生成的演化序列和生物气及低熟气的鉴别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胡国艺罗霞李志生张英杨春李瑾倪云燕陶小晚
关键词:生物气轻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微生物作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