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原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德勒兹
  • 1篇语言
  • 1篇真理
  • 1篇视觉
  • 1篇视觉化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学
  • 1篇培根
  • 1篇谱系
  • 1篇歧点
  • 1篇可感
  • 1篇绘画
  • 1篇分歧点
  • 1篇风格主义
  • 1篇本体论
  • 1篇表象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冯原
  • 2篇牛宏宝
  • 1篇杨新华

传媒

  • 1篇文艺争鸣
  • 1篇美术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捕捉“不可感”的感觉力量——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非再现”阐释被引量:3
2019年
培根的绘画追求一种'非再现'的表现。而同时,他认可传统。他的作品与极简主义、概念主义等不同。他称自己的作品'在形象与抽象之间走钢丝',去寻找'模糊的精确性'和'非常有序的意象'。(1)因而他的画作在'非再现'的同时,具有某种具象,在捉摸不定的边界上,总拥有严格的界限,最终显现出结构的自发性。他喜欢爵士乐,喜欢直接从照片中取材,相信'真正的成功取决于深思熟虑与本能性思维之间的平衡'。(2)德勒兹后来曾说:'我可以感觉他的力量和暴力倾向,同时还有巨大的魅力……'。
杨新华冯原
关键词:风格主义德勒兹
表象与造型的交错:从显现到造型再至图像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来图像学和视觉(图像)文化研究在国内形成潮流,不仅艺术史论研究,而且创作实践领域,都在谈论图像。但是国内的这种"图像转向",似乎与西方当代的"图像学转向"在问题意识上并不完全对应。西方当代的"图像学转向"一方面在因应"图像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则在阐发如何能够对"图像时代"进行批判。而国内目前的"图像学转向",似乎多是在顺应"图像时代"的到来。国内的这一取向遂造成了对艺术"造型"维度的遮蔽。因此,有必要对图像概念及其生成方式在西方历史中的谱系做切中肯綮的考察。这一考察显示,西方的图像生成方式从古希腊到现代,经历了从技艺制作的显现到"道成肉身"的显现,再从文艺复兴绘画再现体系的造型的建立,到古典时代之后主体导向的赋形,最后在20世纪进入视觉化图像等诸种模式。这一谱系显示,图像生成逻辑中表象与造型的交错,真正绘制了西方图像学如今的问题与视野。
牛宏宝冯原
关键词:图像图像学视觉化谱系
论巴迪欧与海德格尔的分歧点
2014年
梳理巴迪欧文本中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概念逻辑,可以发现,在柏拉图转向、现代性问题和语言的真理性三个方面,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关键分歧点。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哲学蒙蔽的起点,巴迪欧则认为柏拉图代表了数学本体论的发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计数逻辑表征了西方思想的终结,巴迪欧则认为"计数为一"是本体论的一个决定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诗性语言解蔽真理,具有哲学上的优先权,巴迪欧则认为数学语言的减除运作才能带来真理,并定义诗歌。巴迪欧拒斥海德格尔所创立的"诗人时代",他强调数学本体论与主体的运作,不断促发无限真理。
牛宏宝冯原
关键词:真理本体论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