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体层摄影
  • 2篇脂肪
  • 2篇脂肪分布
  • 2篇脂肪组织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盆部
  • 2篇肿瘤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肿瘤
  • 2篇腹盆部
  • 2篇妇科
  • 2篇妇科恶性肿瘤
  • 2篇病变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术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点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动脉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彭珊珊
  • 2篇孟颖
  • 2篇梁宇霆
  • 2篇王克扬
  • 2篇马娇
  • 2篇韩茜茜
  • 2篇李彪
  • 2篇王新莲
  • 1篇梁颖
  • 1篇袁赟
  • 1篇梁颖

传媒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妇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分布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采用定量CT(QCT)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良性病变患者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对8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80例妇科良性病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及QCT体模进行腹盆部CT扫描,用QCT分析软件测量并计算总脂肪组织(TAT)、内脏脂肪组织(VAT)、皮下脂肪组织(SAT)的面积和体积(TFV、VFV、SFV)及VFV/SFV(V/S)值,分别比较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间、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间、不同肿瘤类别间各项体积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AT)体积与总AT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1)恶性肿瘤组腹部和(或)盆部的TFV、VFV、SFV均高于良性病变组,除腹盆部VFV外,两组间AT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肿瘤早期组的腹盆部各项AT体积与中晚期组或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较高,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恶性肿瘤组的V/S值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较高,早期组与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癌组与宫颈癌组的腹盆部各项AT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略高;(4)所有病例的腹部或盆部的VFV、SFV与腹盆部TFV均呈正相关,以腹部SFV相关性最高。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比良性病变患者更肥胖,尤其早期恶性肿瘤患者,其SAT的增多较VAT更明显,且与TAT相关性更高,是肥胖的主要组成部分。
王克扬梁宇霆李彪王新莲梁颖孟颖马娇彭珊珊韩茜茜
关键词:脂肪组织脂肪分布妇科恶性肿瘤
多排螺旋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术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被引量:26
2020年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应用于子宫肌瘤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子宫肌瘤患者(92枚)临床资料,以栓塞术中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不同类型肌瘤MSCT影像特征差异,分析术前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诊断肌瘤供血动脉的准确性。结果MSCT影像中,三种肌瘤肿块低密度、动脉分支增粗出现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浆膜下肌瘤囊变/液化出现率明显高于肌壁间肌瘤与黏膜下肌瘤(均P<0.05),肌壁间肌瘤不均匀强化、血管网包绕出现率明显高于浆膜下肌瘤与黏膜下肌瘤(均P<0.05)。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诊断肌瘤供血动脉灵敏度为81.81%,特异度为81.25%,准确度为81.52%。结论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术能在早期较为准确诊断肌瘤供血动脉,可为栓塞术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彭珊珊
关键词:子宫肌瘤
妇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分布研究
目的:采用QCT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妇科良性病变患者的腹盆部脂肪组织(AT)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招募临床怀疑腹盆部病变需行CT检查的女性患者,按入组和排除标准纳入妇科恶性肿瘤组80例、妇科良性病变组80例...
王克扬梁宇霆李彪王新莲梁颖孟颖马娇彭珊珊韩茜茜袁赟胡明月
关键词:脂肪组织脂肪分布妇科恶性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