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军
-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脊椎血管瘤是一种脊柱良性病变,表现为脊椎内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尸检结果显示,脊椎血管瘤发生率为10%~12%,通过影像学手段筛查脊椎血管瘤的发病率为10%~27%,可见脊椎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1-3]。有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脊椎血管瘤分为无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疼痛性脊椎血管瘤和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脊椎血管瘤[4]。目前,临床所说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即为后两种类型总称,仅占脊椎血管瘤的0.9%~1.2%。近40年间,84例症状性血管瘤仅有28.6%的患者出现脊髓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5]。因此,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在临床中较少见,且目前关于其手术治疗方面的国内外报道较少。由于脊椎血管瘤为富血供病变,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难度及危险系数极高,因此对脊髓或神经根减压方式和病变椎体的处理方法尚无一致观点[6-10]。笔者对合并脊髓功能损害的脊椎血管瘤治疗现状综述如下,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 万宁军陶亚梅牛东生王真王庆锋郝斌
- 关键词:脊椎血管瘤脊髓损害
- VEGF促进BMSCS结合PLGA/HA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PLGA/HA)支架治疗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重2~2.5kg,制备双侧桡骨1.5cm缺损模型。制备PLGA/HA复合多孔支架,常规培养和传代新西兰大白兔BMSCs,采用仙台病毒(Se V)将VEGF基因导入BMSCs,转染后的BMSCs作为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VEGF基因转染BMSCs组(A组)、无VEGF基因转染组(B组)、单纯支架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12只。分别于植入兔体内1周、4周和8周取材,X线片比较四组大兔骨痂生长和骨连接情况,Micro CT扫描比较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数量、结构及材料降解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血管断面数目、新生骨组织面积和残存材料面积比。结果四组组织矿含量(TMC)和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A组材料降解明显快于B组,C组次之,D组最慢。各组血管断面数和新生骨组织面积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残存材料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且各时间点A组小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EGF可进一步促进BMSCs结合PLGA/HA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促进新生骨形成和血管新生。
- 王真温鹏房晓敏万宁军吕金捍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
- miR-24-3p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miR-24-3p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调控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骨肉瘤标本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10例,RT-qPCR检测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4-3p的相对表达量。MG-63细胞转染miR-24-3p mimics或miR-24-3p inhibitor后,RT-qPCR检测miR-24-3p干扰及过表达效率。通过CCK-8及EdU实验评估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CN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miR-24-3p表达显著下调。敲降miR-24-3p表达后,CCK-8及EdU实验结果表明MG-63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划痕实验和Tran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降低(P<0.001)。过表达miR-24-3p表达后,CCK-8、划痕实验和Tran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减弱,细胞凋亡增加(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24-3p mimics组PCNA蛋白表达降低,miR-24-3p inhibitor组PCNA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iR-24-3p在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并且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抑癌作用,有望成为骨肉瘤治疗的靶点之一。
- 万宁军陶亚梅郝斌许少伟王真
-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增殖
- 椎基静脉孔在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中的意义
- 2016年
- 目的 通过椎体内静脉造影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探讨椎基静脉孔是否为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80例单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所有的患者在注入骨水泥前均行椎体内造影,根据术前影像学分为两组:A、骨小梁组;B、裂隙组所有患者术中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时均未发生不良反应.骨小梁组骨水泥渗漏的总发生率37??5%,裂隙组46??25%;静脉渗漏方向与静脉造影所示引流静脉方向一致,无肺栓塞及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裂隙组的渗漏率明显高于骨小梁组(,P<0??05).80例患者术后1个月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为95??7%.结论 椎体内静脉造影能够了解静脉引流速度并预测骨水泥渗漏的方向,椎基静脉孔及椎体内裂隙是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水泥渗漏中的威胁因素之一.
- 王真吕金捍万宁军田丰年
- 关键词:静脉造影
- 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在调控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骨肉瘤标本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例,qRT-PCR检测骨肉瘤组织中DIO3OS表达。MG-63细胞转染si-DIO3OS或pcDNA3.1-DIO3OS,敲降或过表达DIO3OS后,通过CCK-8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MG-63迁移与侵袭能力。基于TARGET数据库,根据患者骨肉瘤组织中DIO3OS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Kaplan Meier生存分析评估DIO3OS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qRT-PCR结果显示,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DIO3OS表达下调。敲降DIO3OS表达时,CCK-8实验结果表明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能力增加,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增加(P<0.05)。过表达DIO3OS后,CCK-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减弱(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IO3OS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lncRNA DIO3OS在骨肉瘤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并且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DIO3OS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预后较好。
- 万宁军许少伟马剑郝斌王真
-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增殖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 目的 探讨经皮探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方法 抽取 2015年 12月-2016 年 12月我院接收的 86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各 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研究组采用经皮椎...
- 王真吕金捍万宁军
-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老年性
-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椎基静脉孔形态对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V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对照组(未渗漏)和观察组(渗漏)。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总结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共38例(21.11%)发生椎内裂隙征,其中15例(39.47%)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术后发生65例(36.11%)骨水泥渗漏,其中B型骨水泥渗漏34例(52.31%)最为多见;两组注射时期、骨水泥注入量、脊柱后突Cobb角、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相通、穿刺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粥状期注射、脊柱后突Cobb角大、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单侧穿刺及骨水泥注入量大是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存在通道可能是增加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增加对存在椎内裂隙征患者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通过椎基静脉孔发生骨水泥渗漏。
- 王真吕金捍万宁军马宁田丰年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
- 核磁共振T2-star-mapping成像软骨定量分析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T2-star-mapping成像软骨定量分析技术在膝骨性关节炎(O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正常志愿者22例共22个膝关节为正常对照组,选轻度、中度、重度OA患者各20例共60个膝关节作为病例组。采用GE 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膝关节T2-star-mapping成像,获得股骨内侧髁关节面、股骨外侧髁关节面、胫骨内侧髁关节面、胫骨外侧髁关节面、髌骨软骨面的T2*值,比较各组T2*值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关节软骨的平均T2*值为(21.74±3.82)ms;轻度OA组关节软骨的平均T2*值为(27.55±5.48)ms,中度OA组关节软骨的平均T2*值为(35.01±8.83)ms;重度OA组关节软骨的平均T2*值为(41.14±14.20)ms;轻度、中度、重度OA组关节软骨的平均T2*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关节软骨T2*值明显升高。各OA组膝关节的5个不同部位软骨的T2*值均较对照组升高,随着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加重,对应的T2*值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T2-star-mapping成像软骨定量分析技术,通过量化分析微观结构关节软骨内部组织成分变化,有利于在关节软骨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即发现关节软骨内病变,对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和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白志刚寇博孙玺淳马军杨绿林黄朋李立新尚小可万宁军
- 血管生成素-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PLGA/HA)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ng-1基因转染BMSCs-PLGA/HA复合多孔支架组(A组)、无Ang-1基因转染组(B组)、单纯支架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12只。分别于支架植入兔体内1、4和8周取材,采用Micro CT检测缺损部位新生骨量,免疫组化法比较血管断面数目,记录比较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 I)、骨钙素(OC)和骨桥素(OPN)阳性表达。结果各组实验兔骨矿物质含量(BMC)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各组实验兔血管断面数目和ALP、Col I、OC及OPN阳性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Ang-1可促进BMSCs结合PLGA/HA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促进新生骨形成和血管新生。
- 王真温鹏房晓明万宁军吕金捍
-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1骨髓基质干细胞桡骨骨缺损
- 膝关节置换术后特殊感染的处理
-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后特异性感染(布氏杆菌)的患者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5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夜间疼痛,关节肿胀,排除患者无菌性松动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患者没有窦道形成,无明显的红肿热痛...
- 郭崇军牛东生马军李立新杨绿林尚小可黄朋万宁军房小明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布氏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