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宇
-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2019年11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1979—2019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HadISST全球海温资料等,研究了2019年11月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异常偏多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9年1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强度偏强、脊线偏北,其南侧偏东气流与越赤道气流交汇形成的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偏强偏北、向东延伸,为TC生成创造了低层强的辐合、高层强的辐散、小的风速垂直切变以及对流层中层充足的水汽等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导致TC生成频次异常偏多、生成位置偏北偏东。采用EOF方法进行分析,发现11月东亚大槽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为南北反位相型分布,对应的第二特征向量(PC2)与WPSH脊线指数具有高度一致性,且与同期西北太平洋上空TC生成频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当11月东亚大槽北部加深而南部变浅时,对应WPSH脊线偏北,TC生成频数偏多,表明深秋季节西风带槽脊活动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是造成东亚大槽经向偶极子型变异的重要因子。
- 周群黄焕卿张润宇邓小花
- 关键词:热带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大槽
- 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释用被引量:4
- 2015年
- 基于获得的海水浴场逐日两次观测资料及同期NCEP数值模拟结果(提取各种相关变量),通过求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采用最优子集方法确定了对各预报要素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因子。针对海水浴场的气温、降水及能见度等要素的预报,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最终获得不同海水浴场在不同预报时效、不同预报要素的数值产品释用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各预报要素释用后的结果较释用前在预报准确率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 邓小花魏立新黄焕卿张润宇
-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方法释用气温降水能见度
- 2012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利用1981—2012年热带气旋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2012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征;并且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avhrr卫星数据,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2012年登陆热带气旋登陆地点偏北是由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脊线位置偏北,热带季风槽位置偏北等因素所造成的。登陆热带气旋强度偏强和北太平洋(30°N、160°—170°E)区域海温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20°N、120°W)区域海温呈现了负相关关系。
- 张润宇李志强
- 关键词: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副热带高压海温
- 珠江口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利用设立于珠江口海域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逐日数据集ERA-Interim,对珠江口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场及相关的气象和水文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雾日数月际变化显著,海雾盛季为2—4月;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海雾多生成于夜间—凌晨时段,多消散于早晨—上午时段。珠江口海雾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冷锋型、均压场型、低压前部型和高压后部型4类,其中冷锋型海雾属于混合雾,其他均属于平流冷却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层结稳定且适宜的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及海-气温差等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珠江口海雾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这对做好海雾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周群黄焕卿邓小花张润宇陈越
- 关键词:珠江口环流形势
- RITC活跃年份的气候特征及个例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利用1981—2010年期间的热带气旋实况数据、ERA-Interim逐月和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及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月数据,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及天气学方法,对强度快速增强气旋活跃年份及不活跃年份的海温条件、向外长波辐射、垂直风切变、1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及季风槽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RITC活跃年份-不活跃年份的海温距平场多表现为厄尔尼诺特征,即活跃年份的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不活跃年份明显偏高;(2)RITC活跃年份所对应的赤道大部分地区(140°E以东)向外长波辐射值更低,表明对流活动明显东移;(3)RITC活跃年份的垂直风切变较小区域较不活跃年份总体偏东10~15个经度;(4)RITC活跃年份的南亚高压主体东端出现明显的扩展;(5)RITC活跃年份的季风槽为偏东型,不活跃年份的季风槽则为西北型。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1983年第10号热带气旋"Forrest"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该气旋强度快速增长阶段,气旋的整个中低层增暖增湿效果明显;表征积云对流发展的大范围的对流有效位温高值区存在于气旋及其周围,尤其是前进方向上;该阶段仍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强度及范围明显变弱、变小;各通道的水汽条件充沛。
- 邓小花周群张润宇黄焕卿
- 关键词:物理量场
- 3套不同的SST再分析数据与中国近海浮标观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20年
- 基于自然资源部浮标数据,通过分析均值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和标准差偏差4个统计量,检验了2018年7月1日至8月6日全时段及该时段内3个台风(1808号台风"玛利亚"、1810号台风"安比"、1812号台风"云雀")过境期间,3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再分析资料(OISST、OSTIA SST、RTG SST)在中国近海区域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在全时段内,3套SST再分析资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近海SST的基本状况,其中OSTIA SST资料同浮标实测SST数据的均值差为0.12℃、相关系数为0.94,均优于OISST资料(均值差为–0.85℃、相关系数为0.90)和RTG SST资料(均值差为–0.17℃、相关系数为0.86)。通过对比单个浮标数据发现,相较约80%的MF浮标实测SST数据,OSTIA SST资料都显著优于RTG SST资料和OISST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台风过境期间,较之RTG SST资料和OISST资料,OSTIA SST资料同大部分浮标实测数据的均值差绝对值及均方根误差更小、相关系数更大,表明在高海况条件下,OSTIA SST资料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近海SST的基本状况。
- 王晨琦李响张蕴斐祖子清张润宇
- 关键词:中国近海
- 2018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利用1979-2018年热带气旋生成指数中与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南海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相关性较好因子,定量分析了2018年8月环境场因子异常的情况与可能原因,并讨论其影响该月台风数量异常偏多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850 hPa相对涡度和600 hPa相对湿度与西北太平洋海域8月TC生成频数的相关关系最好。2018年8月,相关较高区域的850 hPa相对涡度与多年平均值最大正距平达0.25×10-4/s,600 hPa相对湿度高于多年平均值8%~10%。2018年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北印度洋至我国南海大范围海域西风正异常、南海海域经向风正异常、水汽通量正异常,以及季风槽的位置决定了850 hPa相对涡度因子和600 hPa相对湿度因子正异常的出现,触发对流活动的增强,并通过风驱动海面热量交换机制为TC中潜热释放提供所需的能量供应,最终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
- 张润宇凌铁军李响李响邓小花张蕴斐
- 关键词:热带气旋频数副热带高压季风槽
- 热带气旋多元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
- 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提高热带气旋的研究和预报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对于热带气旋路径的客观预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其强度预报提升幅度较小。生成频数等长期变化预测不确定...
- 张润宇
-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
- 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的联系被引量:9
- 2018年
- 基于1961—201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异常强的北极涛动(AO)信号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以及有利于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因素强度偏强、位置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从而导致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明显偏多且生成源地偏西,影响和登陆我国的TC个数均较气候平均值偏多,而影响日本、韩国的TC个数偏少。进一步的分析指出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的活动异常很可能源于同期异常强的AO活动的影响。AO可以通过改变东亚-西北太平洋上空局地经圈环流,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环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在AO正(负)位相年7月,造成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偏西、偏北(偏东、偏南),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多(偏少),影响日韩的台风个数偏少(偏多)。因此,今后在做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的季节预测时应考虑北极涛动的变化。
- 周群张润宇
- 关键词:热带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极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