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根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上海市松江区蜱虫种类及分布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了解松江区蜱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为蜱虫及蜱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逆毛捡拾法对不同生境和动物体表开展蜱类调查,并将蜱虫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结果野外环境仅在辰山上采集到长角血蜱30只,平均密度为0.06只/100 m;调查1 322只动物,38只动物体表(均为犬)带蜱,检出蜱虫236只,均为血红扇头蜱,动物总带蜱率为2.87%,其中有232只蜱从养犬场的犬体表检出,带蜱率高达13.6%;居民宠物带蜱率和带蜱密度均较低;而宠物店的宠物和捕获野鼠体表均未检出蜱虫。结论松江区不同生镜、场所及动物体表蜱虫的种类和密度分布不一。血红扇头蜱是松江区的优势种,养犬场蜱虫孳生较高,是蜱虫防治的重点场所,而野外环境和宠物带蜱较低。
- 吕锡宏刘洪霞郭晓芹费胜军夏维歆许海根
- 关键词: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
- 家庭农场主要病媒生物孳生与侵害状况调查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了解家庭农场主要病媒生物孳生侵害情况,探究家庭农场病媒生物防治方法和策略。方法分别采用夹夜法、人工小时法、笼诱法进行鼠、蚊、蝇密度监测,目测法调查鼠、蚊、蝇孳生侵害情况,并开展蚊虫携带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家庭农场平均鼠密度为4.29只/百夹、鼠征阳性率为19.74%、防鼠设施不合格率为65.30%,平均蚊密度为40.27只/人工小时、蚊幼阳性率为11.95%,平均蝇密度为2.93只/笼、蝇幼阳性率为13.35%,均远高于上海市地方标准的规定;其中一个家庭农场送检的三带喙库蚊检出乙脑病毒阳性。结论家庭农场的鼠、蚊、蝇孳生侵害情况严重,应当积极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主要采取药物控制、孳生环境清理与加强防治设施等方法。
- 吕锡宏刘洪霞费胜军许海根钱亦然夏维歆
- 关键词:家庭农场病媒生物孳生侵害
- 上海市松江区蚊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蚊虫的抗性现状,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方法]采用药液浸渍法和药膜接触法测定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抗性。[结果]淡色库蚊对敌敌畏的抗性系数为30.07,为高抗;对氯氰菊酯、仲丁威及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3.96、3.25和2.79,均为低抗;而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为0.28,属敏感。中华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73.36%和57.50%,属抗性群体。[结论]松江区蚊虫对杀虫剂多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应注意轮换、复配用药以控制和延缓抗性的发展。
- 吕锡宏刘洪霞郭晓芹费胜军夏维歆许海根
- 关键词:淡色库蚊中华按蚊浸渍法杀虫剂
- 上海市松江区家蝇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及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家蝇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家蝇对5种杀虫剂的半数致死剂量(LD5 0),并与敏感品系的LD5 0比较,得到抗性系数以此评价抗药性。结果溴氰菊酯抗性系数最高,达60.31;其次分别为甲基嘧啶磷、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56.02、51.41和27.72,均超过20,抗药性较高;最低为敌敌畏,抗性系数为4.87,具有低抗性。结论上海市松江区家蝇对5种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注意轮换用药、复配用药并规范喷药,以控制和减缓家蝇抗性的发展。
- 吕锡宏费胜军许海根夏维歆
- 关键词:家蝇杀虫剂抗药性点滴法
- 松江城区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了解松江城区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方法捕获德国小蠊试虫,实验室饲养一代,采用果酱瓶药膜法测定对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并与敏感品系的KT50比较得到抗性倍数来评价抗性水平。结果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8.42和5.54,低抗性;其次是氯菊酯和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2.7和2.29,为低抗;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最低,为1.14,属敏感。结论松江城区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注意轮换用药,每两三年全面开展一次抗药性监测,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防治蟑螂。
- 吕锡宏刘洪霞郭晓芹费胜军夏维歆许海根
- 关键词:德国小蠊杀虫剂抗药性
- 上海市松江区亚洲小蠊孳生状况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松江区亚洲小蠊的数量、密度、种群组成、生活史及杀虫剂敏感性,为研究上海市蟑螂种类、生物学及防治积累数据。方法采用蟑螂屋诱捕法在竹林和灌木林中进行种群组成及密度调查,以网捕法采集小蠊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饲养,并采用果酱瓶药膜接触法测试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通过观察成年雄虫第7、8腹节背板的特征鉴定辰山新型小蠊为亚洲小蠊。蟑螂屋诱捕阳性率达50%(310/620),诱捕成若虫共1 752只,平均密度为5.65只/张。亚洲小蠊的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为11.24只/张,越冬期为5个月左右;种群组成中成虫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而若虫比例变化正好相反;灌木林和竹林生境中密度变化呈现一定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6,P=0.338);实验室饲养时每个卵鞘孵出若虫20~30只,发育周期为3个月左右;亚洲小蠊对0.05%高效氯氰菊酯的KT50为5.962 min,敏感性低于德国小蠊敏感品系。结论松江辰山的新型小蠊,经鉴定为亚洲小蠊,其密度和种群组成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趋势,来源可能是随植物、树木的引种而引入,其趋光性、生活史及携带病原情况等仍值得深入研究。
- 吕锡宏郭晓芹费胜军许海根蔡云鹏李丽冷培恩
- 关键词:种群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