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薇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电影
  • 3篇影像
  • 2篇虚拟现实
  • 2篇摄影
  • 2篇摄影师
  • 2篇人工智能
  • 2篇VR
  • 2篇AI
  • 1篇电影影像
  • 1篇羊肉串
  • 1篇艺术工作
  • 1篇艺术工作者
  • 1篇意象
  • 1篇意象建构
  • 1篇隐秀
  • 1篇影像造型
  • 1篇余音
  • 1篇赞美诗
  • 1篇设计者
  • 1篇身份

机构

  • 8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8篇高薇
  • 2篇梁明
  • 1篇王若璇

传媒

  • 6篇当代电影
  • 1篇现代电影技术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元影像的极致表达——吕乐造型风格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作为创作者,吕乐有两个身份,既是摄影师也是导演。他可以熟练地驾驭各种画面元素和造型手段,为中国影坛增添丰富多姿、形式各异、极致绚烂的影像;也可以还摄影机极度的自由,用平实的语言、疏离的镜头关注当下社会真实的生活。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他以"以万变应万变"的法则,适应不同导演、不同风格要求的影片;在一部影片内部,他找到了"以不变应不变"的统一且极致的影像出口。他在摄影师与导演、技术与艺术之间寻找到了平衡、连接与突破。本文以吕乐创作的影像作为参考,结合对他的采访,阐述其影像价值观。
梁明高薇
关键词:适应性
“搜妙创真”的影像魔术师——摄影师赵小丁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从速滑运动员到电影摄影师,从广告高手到与张艺谋合作,赵小丁的影像人生精彩纷呈。他是一个"追新族",影像创作的各种新式武器他都要去尝试和了解,但他不是一个"唯技术论者",他不会无节制、无目的地使用花俏的技术手段。他像是一个"搜妙创真"的影像魔术师,让生活的质感和美学的体验"和";让影像的技术和情感的艺术"和"。用最适合的道具,创造最精彩的影像效果;用最得体的方式,展现最具感染力的画面;用最虔诚的态度,表达他对电影的热爱与追求。
梁明高薇
关键词:影像环境造型数字技术
AI与VR时代下的电影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通过观察现阶段多种新兴热门技术例如VR、AI、交互等,用四大步骤,设想了未来电影发展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也许可以给电影带来新的突破。
高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弦外有余音的影像诗人——梁明电影影像风格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作为我国的第五代电影导演、摄影师,梁明在影像造型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一以贯之于他所拍摄的影片中,精准的影像控制力、造型的深厚功底和对电影语言的追求,使他能够迁想妙得地获得至纯的色彩表达、至真的细节呈现、至幻的空间展示、至美的画面构成,与此同时,深厚的生活积淀,长期的从教经历和理论研究,使他透彻地理解电影艺术的境界不在于事物的模写正确,而在于意味的有效传达,他在用无限诗意来传达不可言说的袅袅余音。
高薇匡晓彤
关键词:影像造型诗意传达诗电影隐秀
AI与VR时代下的电影
本文通过观察现阶段多种新兴热门技术例如VR、AI、交互等,用四大步骤,论证了未来电影发展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也许可以给电影带来新的突破。
高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母题·叙事·意象——《行动代号:孙中山》分析
2017年
《行动代号:孙中山》作为易智言导演的再次回归,承载了他对社会阶层与现状的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影片以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将明朗青涩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含蓄委婉的深刻隐喻交织成一卷满载梦想与热情、忧伤与喜悦的青春胶片,为观众娓娓道来着两个贫穷少年对友谊的执念与挣扎、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以及对自我的否定与找寻的故事。
高薇王若璇
关键词:意象建构
无我之“镜”
2014年
2011年,一个叫阿里木的名字感动了中国,这个普通的新疆人,用卖羊肉串的钱捐助了一百多名孩子上学,一串羊肉串毛利三毛钱,要卖多少串才能攒出十万元?而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从牙缝里挤出的钱全部用来做慈善!怎样表现这样一个“无我”的人最朴素的恻隐;用什么样的镜头、什么样的光影来呈现、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阳光,这应该是《我叫阿里木》的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之初就一直思考的问题。影像太诗意会损失真实感和客观性,不适合阿里木这一真实、质朴的人物;完全没有诗意又太干涩和枯燥,容易流失观众的观影兴趣,也不易于产生共鸣。
高薇
关键词:镜头语言内心世界羊肉串摄影师客观性
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赞美诗
2013年
国徽是亿万人民崇敬和熟悉的共和国形象,它的设计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开始征集国徽图案,到第一批国徽铸造完成历时约14个月,历时长的同时涉及的人员也十分繁多,从设计者到铸造者,包括工人、学者、艺术工作者、决策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要把这些行业迥异的人在面临设计国徽、铸造国徽这一特定时间段的状态、态度,连贯、自然地表现出来,已经十分不易,何况影片几乎95%以上的镜头都是3D实拍,
高薇
关键词:民族精神赞美诗艺术工作者设计者国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