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若璇

作品数:36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电影
  • 4篇影像
  • 3篇摄影
  • 3篇奇幻
  • 3篇文化
  • 3篇媒体
  • 3篇美学
  • 3篇沉浸
  • 3篇沉浸式
  • 2篇新媒体
  • 2篇叙事
  • 2篇艺术
  • 2篇影片
  • 2篇游记
  • 2篇中国电影
  • 2篇杀手
  • 2篇审美嬗变
  • 2篇视觉
  • 2篇双子
  • 2篇碎片化

机构

  • 25篇中国传媒大学
  • 4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29篇王若璇
  • 4篇李力
  • 3篇梁明
  • 1篇袁庆丰
  • 1篇高薇

传媒

  • 4篇电影文学
  • 3篇当代电影
  • 3篇电影评介
  • 3篇现代电影技术
  • 2篇戏剧之家
  • 2篇电影新作
  • 1篇当代电视
  • 1篇艺术科技
  • 1篇西部广播电视
  • 1篇丝绸之路
  • 1篇电视研究
  • 1篇西北成人教育...
  • 1篇东南传播
  • 1篇影视制作
  • 1篇新媒体研究

年份

  • 7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游记》题材电影场景造型的审美流变
从中国现存最早的奇幻影片《盘丝洞》(1927年)开始至今,《西游记》题材电影一直备受青睐,被无数影视创作者翻拍。随着时代的变迁,场景造型的变化最能体现出《西游记》题材影片美学风格的演进以及时代审美观念的流变。数字技术的发...
王若璇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陌生化沉浸式
“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中国电影史角度的抗战电影源流与发展被引量:1
2021年
“抗日神剧”的出现与热播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当下角度而言,它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之一,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从电影史的角度而言,通过梳理1949年前左翼电影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的形态特征,可以追溯“抗日神剧”的源头与雏形。1949年之后,“十七年”时期的抗日题材电影在继承抗战电影形态的基础上,演变出“抗日神剧”中单调而丑陋的汉奸与日本士兵形象。新世纪之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汲取了同时期该题材电影的喜剧化元素,在“泛娱乐化”的催生之下,发展出了“抗日神剧”的荒诞情节。我们需要批评的是罔顾历史事实的、违背常识的抗战情节,而并非抗日题材电视剧本身。
王若璇袁庆丰
关键词: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
意识形态·国族话语·价值传达:中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与《雪国列车》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2013年由奉俊昊导演、改编自法国科幻漫画的《雪国列车》与2019年郭帆导演的、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流浪地球》分别成为近年来中韩两国较为热门的科幻类型电影,两者虽然具有商业类型片特色且或多或少借鉴、学习了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与视听风格,但这两部影片在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传播、国族话语体系以及世界观念的价值传达。
王若璇
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体系
《双子杀手》:技术融合与视效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双子杀手》是李安导演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又一部引领电影技术尖端的力作,本文以《双子杀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120帧速率的技术原理与发展、剖析CG特效的制作方式,将《双子杀手》在120帧、4K与3D的技术融合中呈现出视觉效果加以分析。总体而言,本片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呈现出超真实的视觉风格、奇观化的视觉特色,并给予观众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王若璇
关键词:帧速率
新世纪《西游记》题材奇幻电影的人物造型流变
2021年
新世纪以来,数字特效技术在电影中被广泛应用,为奇幻类影片视觉造型的突破与重构提供了基础。近年来以《西游记》为题材翻拍的奇幻电影不胜枚举,其主要人物作为影片风格与故事的核心,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与观众审美的变迁中被赋予新颖的造型变化,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互动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无法被忽视的问题,非主要人物造型对好莱坞的模仿,影片对特效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使《西游记》题材影片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形式与内容的背离。
王若璇
关键词:西游记数字技术
浅析李安"数字影像三部曲"的技术融合与奇观营造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李安追寻高新电影技术的步伐从未停止,在后续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双子杀手》中,他实现了高新技术的突破与随之而来的影像美学观念的变迁。在这"数字影像三部曲"中,前沿的CG特效、120帧...
李力王若璇
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被引量:6
2015年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开始沿着新媒体的路程迅速转型,大数据作为当代的数据资源的重要支撑,对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也为社会提供着一些需要的原始数据。通过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的了解,阐述了当代大数据媒体转型的重要性,并针对其提出了相关的路径建议。
王若璇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体转型
从“古典”到“奇观”:论“西游”类型片场景审美嬗变
2020年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核与民族记忆对观众而言有着历久弥新的吸引力。《西游记》题材电影的拍摄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中,产生过四次数量与质量的高峰期,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视觉风格与审美观念的流变。
王若璇
关键词:审美嬗变民族记忆四大名著文化内核视觉风格类型片
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创作
2016年
在网络与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扩张背景下,微电影创作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是碎片文化的直观外显。这种以"微"为主要特征的碎片文化现象,对公民视觉素养培养、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社会机制良性运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若璇
关键词:新媒体碎片化
流派、元素与风格:图片摄影之于电影影像的延伸被引量:2
2021年
图片摄影与电影在视觉层面的共通点,以及媒介属性的相似处,决定了两者存在一定的渊源与互通性。回顾世界电影浪潮的发展,图片摄影的流派、技术与摄影师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以及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像创作提供理念借鉴与技术启发。本文从图片摄影作为电影影像的延伸入手,通过梳理图片摄影与电影流派之间的渊源,探讨图片在题材构想与影像基调方面对电影的影响,考察导演的图片风格在电影影像中的延续,探究图片对电影影像元素、风格与技法的综合作用与渗透。图片摄影作为电影视觉创作的一种视觉参照,成就了电影艺术的综合性,体现了两种艺术门类的融合性。
王若璇李力
关键词:图片摄影电影影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