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敏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科技局资助课题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3篇酶联
  • 3篇酶联免疫
  • 2篇血清
  • 2篇增殖
  • 2篇色烯
  • 2篇体外
  • 2篇体外筛选
  • 2篇体外增殖
  • 2篇酮类
  • 2篇酮类化合物
  • 2篇羟基
  • 2篇胃癌细胞
  • 2篇疗效
  • 2篇疗效预测
  • 2篇酶联免疫试验
  • 2篇警报
  • 2篇类化
  • 2篇类化合物

机构

  • 8篇江苏省肿瘤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吕敏
  • 4篇朱明
  • 3篇张晓梅
  • 3篇俞军
  • 3篇张元颖
  • 2篇吴晓柳
  • 2篇李金田
  • 2篇陈森清
  • 1篇沈宗丽
  • 1篇吴永丰

传媒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国际感染病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肺癌患者CD14的表达及检测分析
2013年
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CD14的表达,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41例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于术前、术中检测CD14指标,包括CD14%、CD14平均荧光强度(MFI)、中性粒细胞率(粒%)、淋巴细胞率(淋%)和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率(DR+/淋),观察其数值的变化。结果 41例肺癌患者术前与术中CD1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CD14平均荧光强度(CD14MFI)高于术前(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粒%)高于术前(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淋%)、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率(DR+/淋)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中CD14MFI、粒%、淋%和DR+/淋会发生改变,其增强或增高可能与患者的病情发展或手术相关因素有关。
吕敏吴晓柳沈宗丽
关键词:CD14肺癌流式细胞术
一类5,7-双羟基-6,8-双(1-甲基哌嗪)-4H-色烯-4-酮类新型化合物及其抗肿瘤用途
本发明新发现了一类5,7‑双羟基‑6,8‑双(1‑甲基哌嗪)‑4H‑色烯‑4‑酮类化合物,体外筛选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多种胃癌细胞(BGC‑823、MGC‑803)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后生长抑制实验证明该类化合物可抑制胃癌...
俞军杨翊柠林森森陈森清张元颖朱明吕敏张晓梅
乳腺癌术后应用ACT序贯方案/TAC联合方案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_1;阿霉素50 mg/m^2静滴,d_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_1;阿霉素5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_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王青峰李金田吕敏张元颖吴永丰
关键词:乳腺癌NM23-H1
一类5,7‑双羟基‑6,8‑双(1‑甲基哌嗪)‑4H‑色烯‑4‑酮类新型化合物及其抗肿瘤用途
本发明新发现了一类5,7‑双羟基‑6,8‑双(1‑甲基哌嗪)‑4H‑色烯‑4‑酮类化合物,体外筛选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多种胃癌细胞(BGC‑823、MGC‑803)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后生长抑制实验证明该类化合物可抑制胃癌...
俞军杨翊柠林森森陈森清张元颖朱明吕敏张晓梅
文献传递
胃癌患者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2例胃癌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中MACC-1抗体和胃泌素G17的表达水平,同时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MACC-1和G1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腺癌组织分化、淋巴转移、PTNM分级有关,胃癌组织中MACC-1和G17表达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r=0.466,P<0.05)。结论血清中MACC-1和G17可作为检测胃癌患者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樊华吕敏李金田吴晓柳朱明俞军
关键词:胃癌酶联免疫法
一个家族性肾癌家系的临床特征和VHL基因胚系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一个家族性肾癌患者家系的胚系变异,结合其临床特征,探索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患者和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DNA序列分析、实时定量PCR,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CR,RT-PCR)方法分别检测和验证VHL基因单碱基变异、碱基的微小插入和缺失、单拷贝大片段缺失。结果实时定量PCR结合RT-PCR产物测序的结果显示该家系患者VHL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单拷贝的缺失性胚系变异。结论VHL第2外显子的胚系杂合性缺失是该家族性肾癌先征者临床表征的病因学基础。家族性肾癌家系中VHL基因的胚系变异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个体患者预后。
陈玟荪朱明吕敏张晓梅
关键词:VHL基因实时定量PCRDNA测序
警报素S100B在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疗效预测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血清警报素作为生物标志物在预测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疗效中的应用。特别地,S100A8/A9和S100B是最优选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检测其在斑秃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可以有效预测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的疗效,从而对斑秃治...
吕敏刘芳孔庆涛刘海波惠云陈欢
警报素S100A8/A9在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疗效预测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血清警报素作为生物标志物在预测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疗效中的应用。特别地,S100A8/A9和S100B是最优选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检测其在斑秃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可以有效预测JAK抑制剂治疗斑秃的疗效,从而对斑秃治...
吕敏刘芳孔庆涛刘海波惠云陈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