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继华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东海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2篇伤患者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颅脑损伤患者
  • 2篇脑损伤患者
  • 2篇肠道营养
  • 2篇肠内
  • 2篇肠内营养
  • 1篇地佐辛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状况
  • 1篇预后
  • 1篇早期肠内营养
  • 1篇躁动

机构

  • 4篇东海县人民医...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朱龙
  • 4篇刘永泰
  • 4篇寇堃
  • 4篇吴继华
  • 2篇付元贵
  • 2篇傅元贵
  • 1篇李永坤
  • 1篇蓝勇
  • 1篇吴旻
  • 1篇薄义
  • 1篇陈征新

传媒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8分)的早期强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谷氨酰胺加精氨酸强化治疗)和对照组(非强化治疗),每组30例。2组患者入院24 h内开始管饲肠内营养(观察组添加谷氨酰胺和精氨酸进行强化肠内营养),确保2组患者摄入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患者营养状况、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伤后第10天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中的作用显著,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优先选择的理想营养支持途径。
吴继华朱龙寇堃付元贵刘永泰
关键词:脑损伤肠道营养营养状况预后
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研究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免疫力下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院后48h内开始管饲肠内营养(观察组中额外添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组和对照组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第7、10天各患者的血糖、外周白细胞、CD4+、CD4+/CD8+.免疫力状况及机体感染等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第7、lO天.观察组血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D4+、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免疫力增强,医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中作用显著.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优先选择的营养途径。
朱龙寇堃吴继华傅元贵李永坤薄义刘永泰吴旻
关键词:肠道营养颅脑损伤淋巴细胞
地佐辛镇痛治疗在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抗躁动的疗效研究
2020年
分析利用地佐辛镇痛治疗在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抗躁动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06-2020.06本院收治的轻、中度颅脑损伤伴躁动患者共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镇静组(通过右美托咪定开展镇静治疗)和镇痛组(通过地佐辛开展镇痛治疗)各39例,统计并比较两组在入院时、伤后6h、伤后24h、伤后72h以及伤后1周的RASS镇静评分、疼痛数字评分(NRS)、格拉斯哥昏迷昏迷评分(GCS)与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方面的差异。结果 入院时,两组RASS镇静评分及NRS评分对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6h、伤后24h、伤后72h以及伤后1周,两组RASS镇静评分及NRS评分均降低,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6h、伤后24h及伤后72h,镇痛组的GCS评分和入院时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组的GCS评分比入院时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镇痛组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比镇静组更高(P<0.05)。结论 镇痛治疗在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着良好抗躁动作用,能起到理想镇静、镇痛效果,同时对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较小,有助于医师及时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予以处理,进而改善其预后。
朱龙吴继华寇堃傅元贵刘永泰
关键词:颅脑损伤地佐辛镇痛
微创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治疗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通过随机抽签法选取该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血肿量30~50 m L)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日常生活量表(ADL),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1、3个月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操作简单、损伤小、手术安全性高,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基层医疗单位神经外科推广。
朱龙寇堃吴继华付元贵蓝勇陈征新何守刚刘永泰
关键词:穿刺术脑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