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元贵
-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海县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38MAPK抑制剂对兔脑血管痉挛病理变化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观察兔脑血管痉挛(CVS)后基底动脉病理学改变、p38MAP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SB203580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细胞信号通路转导机制。方法①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兔CVS模型。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观察使用SB203580干预后对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①SAH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以SAH后7d时为最重;SAH+SB203580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与同时段的SAH组比较血管变化明显减轻。②应用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的SB203580组兔脑基底动脉狭窄改善,TUNEL染色阳性内皮细胞与SAH组相比下降,有显著差异,同时病理检查显示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凋亡样改变减轻,对照组与SB203580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①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是参与形成CVS机制之一。②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可以缓解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有效缓解CVS。
- 朱龙付元贵寇堃蓝勇杨小松李永坤陈泽军
-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P38MAPKSB203580
- 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被引量:12
- 2007年
- 寇堃陈征新付元贵蓝勇张松杨小松
-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型外伤大骨瓣
- 基层医院Leep刀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14年
-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leep刀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使用经验。方法 2010年5月到2014年4月共有14例大型脑胶质瘤手术。术中使用LEEP刀作瘤内分块切除,同时配合双极电凝止血。输出模式采用电切或混切,功率控制在40W左右。刀头形状采用半圆或圆形,大小则根据肿瘤直径选择。结果全组病人均手术顺利,术中创面整齐,容易止血,无术后瘤腔出血、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结论 LEEP刀适用于脑胶质瘤切除。具有价廉易得、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
- 陈征新付元贵
- 关键词:LEEP脑胶质瘤切除术
- 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 2011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的治疗、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60例,其中36例合并有经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其中以生物蛋白胶喷注及明胶海绵压迫血管挫裂伤部位止血22例,行血管电凝切断止血14例。结果伴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36例中,24例合并颅骨骨折;36例均合并有急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伤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预后,3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结论大脑浅静脉损伤大多与颅骨骨折有关。大脑浅静脉损伤是导致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此类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差,致残及致死率高。术中注意保护受损大脑浅静脉并给予受损浅静脉周围充分减压,以及术后防止受伤静脉栓塞和血管痉挛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 杨小松付元贵寇堃蓝勇李永坤高强薄义陈军
- 关键词:大脑浅静脉颅脑损伤骨折脑梗死
- 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8分)的早期强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谷氨酰胺加精氨酸强化治疗)和对照组(非强化治疗),每组30例。2组患者入院24 h内开始管饲肠内营养(观察组添加谷氨酰胺和精氨酸进行强化肠内营养),确保2组患者摄入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患者营养状况、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伤后第10天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中的作用显著,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优先选择的理想营养支持途径。
- 吴继华朱龙寇堃付元贵刘永泰
- 关键词:脑损伤肠道营养营养状况预后
- 手术治疗45例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疗效分析
- 2010年
- 目的总结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入路及效果。方法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早期明确诊断,血肿量平均30mL。单侧枕下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32例,后正中开颅清除单侧血肿3例,幕上下联合开颅清除单侧骑跨型血肿8例,双侧枕部开颅清除双侧后颅凹血肿2例。结果按GOS判定预后,良好40例:其中36例出院时即达GOS5级,4例出院时为3~4级,6月后随访达到5级,死亡5例。结论早期CT扫描及动态监测可提高后颅凹硬膜外血肿早期诊断率,及时手术清除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 张松李永坤付元贵寇坤
- 关键词:后颅凹硬膜外血肿手术
- 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的21例分型诊治分析
- 2010年
- 解剖学上中颅窝底是指中颅窝外侧部由蝶骨大翼、颞骨岩部和鳞部构成的低凹,前方为蝶骨小翼,后方为岩骨上缘,容纳颞叶底,并有一些血管、神经通过其孔、裂进出颅。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逐步被了解,同时对其临床表现、CT特点及治疗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将我院近3年以来收治的21例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 张松李永坤付元贵寇坤
-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中颅窝底分型诊治蝶骨大翼CT特点颞骨岩部
- 用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分析用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间我院脑外科收治的重症脑外伤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为观察组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及肺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气管切开术为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该手术不仅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缩短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薄义付元贵朱龙何守刚寇堃刘永泰
- 关键词:重症脑外伤气管切开术临床疗效
- 额颞大骨瓣开颅治疗额颞部颅脑伤
- 2010年
- 额颞对冲伤伤员不仅原发性损伤严重,继发性损伤(如颅内出肿、脑水肿)也很严重,手术起着关键性作用。常规的手术入路和骨瓣对暴露病灶和充分减乐难以满足要求,效果不佳。我科2006年9月~2009年8月采用额颞大骨瓣开颅治疗76例额颞部颅脑伤,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蓝勇寇堃付元贵杨小松
- 关键词:颅脑伤额颞部手术入路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脑水肿
- 手术治疗后颅窝硬膜外血肿45例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总结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方法对45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早期明确诊断,其血肿量均大于10ml,平均30ml。分别采用单侧枕下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33例,后正中开颅清除单侧硬膜外血肿3例,幕上下联合开颅清除单侧骑跨型血肿7例,双侧枕部开颅清除双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2例(其中1例为单侧枕下开颅术后出现双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再次手术行双侧枕下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按GOS判定预后,手术治疗的45例中良好40例(其中36例出院时即达GOS5级,另4例出院时为3~4级,6个月后随访达到5级),死亡5例。结论早期CT扫描及动态CT监测极大地提高了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率,从而能及时手术清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明显地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 杨小松付元贵寇堃蓝勇朱龙陈振新李永坤高强薄义陈军
- 关键词: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