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媛媛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急性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软胶囊
  • 1篇眩晕
  • 1篇血尿酸
  • 1篇血脂

机构

  • 4篇唐山市丰润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作者

  • 4篇张媛媛
  • 1篇姜树军
  • 1篇卢新
  • 1篇任平香
  • 1篇常瑜
  • 1篇于大勇
  • 1篇宋晴
  • 1篇郝秋艳
  • 1篇周善荣
  • 1篇徐媛
  • 1篇朱丽艳

传媒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研究型医...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2022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严重威胁到患者受到生命,需要临床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疗,故提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方法,并分析其效果。方法 研究期间的分析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选取90例纳入2021年8月开展的治疗研究中,研究闭环时间为2022年8月。在对所选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为主,按照实验开展的要求,将所选患者儿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丁苯酞软胶囊和常规治疗两种干预手段,分别作用于研究组和参照组。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并分析是否发生改善;对患者的(EPCs)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发生改变;记录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BI指数)生活自理能力,观察是否发生改善;对治疗后的有效率进行分析和了解。结果 将患者的血脂指标作为重要分析项目,治疗前两组数据分析无明显的可比性,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参照组略微逊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EPCs数量及迁移能力作为治疗前后的分析项目,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改善效果两组均比治疗前好,但存在明显优势的为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丁苯软胶囊进行治疗后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例数41例,占比91.11%,与常规治疗的参照组相比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 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一般,在此基础上同时使用丁苯酞胶囊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作用,并促进后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对临床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有较高的借鉴推广价值。
张媛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丁苯酞软胶囊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2022年
为达成研究目的,将以对照研究的形式探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两个小组的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均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其中一个小组命名为对照组,于某院中随机选取36例已经被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参与实验,治疗期间每次用药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另一组为观察组,需于同期再次选取36例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每次用药40mg阿托伐他汀钙片,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Hcy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在治疗后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能够达到不错的疗效,并且应首选大剂量用药,进而更加有效地达到促进血脂代谢、降低脑血管风险事件的目的。
张媛媛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阿托伐他汀钙片血脂
后循环急性梗死部位与头晕及眩晕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后循环各部位急性梗死头晕、眩晕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122例经颅脑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确定为后循环急性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巴拉尼协会头晕、眩晕定义提取症状。采用χ^(2)检验观察各个梗死部位情况以及头晕、眩晕发生率。结果122例后循环急性梗死患者中,75例发生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小脑梗死8例,均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中脑梗死伴头晕1例;单纯单侧延髓梗死8例,6例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丘脑梗死12例,6例有头晕;单纯单侧脑桥梗死57例,28例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枕叶或颞叶梗死6例,头晕4例;多个部位梗死30例,22例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头晕、眩晕情况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96,P=0.033);其他各部位梗死患者之间头晕、眩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74,P=0.137);单纯单侧脑桥梗死中,脑桥旁正中梗死出现头晕、眩晕的概率与其他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3,P=0.000)。结论后循环急性梗死部位以单纯单侧脑桥区域发生率最高,但梗死后头晕或眩晕发生率最低。
卢新张媛媛任平香于大勇刘海芳王茜徐媛田雪姜树军
关键词:后循环急性梗死头晕眩晕
老年急性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与血尿酸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关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不同病因分型与尿酸(uric acid,U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健康体检者140例,对急性脑梗死进行TOAST病因分型后,测定UA及ox-LDL水平并比较,进行分析。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的UA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他明确病因型组、不明原因型组、心源性栓塞型组和小动脉闭塞型组(P<0.01或<0.05);小动脉闭塞型组U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不明原因型组(均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的ox-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他明确病因型组、不明原因型组、心源性栓塞型组(均P<0.01);小动脉闭塞型组ox-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不明原因型组(均P<0.01)。结论血UA、ox-LDL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不同病因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及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郝秋艳宋晴常瑜周善荣朱丽艳张媛媛
关键词:脑梗死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