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倩彤
-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小鼠皮下肌肉组织β1转化生长因子含量变化的观察
- 2017年
- 目的探讨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猬迭宫绦虫(Spirometra erinacei)裂头蚴感染小鼠皮下肌肉组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对采自野生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的裂头蚴进行形态学观察和PCR检测。昆明小鼠80只,用数字随机表法挑选40只,雌雄各半作为实验组,剩余40只为对照组。用蛇源裂头蚴经口喂饲实验组小鼠,5条/鼠。于喂饲后第7、14、28、56天各随机剖杀10只,分别收集含有裂头蚴寄生的皮下肌肉组织,用中性甲醛固定,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裂头蚴感染病灶周围的病理变化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皮下肌肉中TGF-β1的含量变化。对照组不喂饲裂头蚴,检测时间及方法同实验组。结果PCR扩增获得约400 bp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该裂头蚴COX1基因与Gen Bank中的猬迭宫绦虫序列一致性为99.12%。HE染色检查,皮下肌肉中的裂头蚴被炎性囊壁所包裹,虫体与囊壁之间形成穴腔,穴腔有时出现少许的浆液或血液。囊壁最里面的区域有薄层的纤维蛋白、坏死的碎片,壁中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也有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随着病程的进展,炎性囊壁逐渐扩大,壁中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囊壁周围是宿主的组织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并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TGF-β1的主要表达部位为裂头蚴周围的炎症反应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位。TGF-β1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逐渐增高,于感染第28天达峰值(0.654 5±0.045 5),第56天时明显下降。在感染后第7~56天,实验组的TGF-β1水平为(0.502 6±0.008 2)^(0.346 8±0.030 4)与同期对照组的(0.270 0±0.001 6)^(0.274 0±0.005 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感染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早、中期,TGF-β1表达水平均提高,其免疫抑制作用不利于清除和控制皮下肌肉组织中的裂头蚴。
- 张勇李金福陈艳蔡倩彤
- 关键词:裂头蚴Β1转化生长因子HE染色
- 蛇源裂头蚴感染小鼠空肠免疫球蛋白A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观察
- 2017年
- 目的 观察蛇源裂头蚴感染小鼠诱导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分泌细胞(IgASCs)数量及分泌型IgA(sIgA)抗体应答水平,了解IgASCs及sIgA在抗裂头蚴入侵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清洁级昆明小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为20 ~ 25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只。用蛇源裂头蚴喂饲实验组小鼠,每只喂5条;对照组不感染。分别于感染后1、7、14、28、56 d从2组中各取10只小鼠进行解剖,收集空肠液和空肠段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空肠黏膜中IgASCs数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空肠液sIgA水平。结果 IgASCs分布于空肠黏膜的固有层中,实验组IgASCs数量(以IgASCs阳性细胞率表示)于感染后1 d达到峰值[(64.24 ± 0.60)%],随后下降,至感染后14 d[(41.98 ± 0.42)%]低于对照组[(43.52 ± 0.94)%,t = - 4.727,P 〈 0.01]。实验组sIgA水平于感染后7 d达到峰值[(22.05 ± 1.43)mg/L],随后呈下降趋势,于感染后56 d[(21.26 ± 2.59)mg/L]与对照组[(20.00 ± 0.42)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16,P 〉 0.05)。实验组感染后7 d,空肠黏膜IgASCs数量与空肠液sIgA水平呈正相关(r = 0.663,P 〈 0.01),而在感染后14 d,二者呈负相关(r = - 0.542,P 〈 0.05)。结论 小鼠感染蛇源裂头蚴后,可诱导IgASCs高水平的表达及sIgA水平的升高,二者在感染后7 d呈正相关。
- 刘巧霞陈艳李金福蔡倩彤
- 关键词:裂头蚴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