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神经阻滞针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定位方法的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中不同定位方法的优势。方法 选择择期行膝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5岁)共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成3组,应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分别使用鞘膜突破定位、B超引导定位和二者结合的定位方法行患肢连续股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术后镇痛。观察3组患者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术后安静/活动时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穿刺置管部位有否感染、神经损伤、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鞘膜突破定位组一次操作成功置管为75%,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1±0.4)min;超声引导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4.9±0.7)min;鞘膜突破结合B超定位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5±0.5)min,置管平均操作时间每两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操作成功率鞘膜突破定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6、12、24、48 h静止/活动时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无显著区别;3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也均未使用其他止痛药物。3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27±6.6)h;镇痛结束拔除留置导管后仅超声引导组有1例患者大腿前部及膝关节内侧皮肤略感麻木,余患者均异常症状。结论 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采用鞘膜突破定位、超声引导定位及两者结合定位镇痛效果相似。鞘膜突破定位与超声引导定位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高,可供临床借鉴。
- 何苗邹天笑谢书奇张毓文张晓庆余斌
-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超声引导术后镇痛
- 一种内窥镜鼻罩
- 一种内窥镜鼻罩,包括一个口鼻罩和咬口套件,咬口套件由咬口及通过其内的口咽通气结构组成,口鼻罩前端罩住口部低平,后部隆起罩住鼻部,前端口部中间设置有中央口,其上有膜性结构。咬口在口鼻罩前端内,与中央口正对。口咽通气结构可穿...
- 余斌邹天笑何苗蔡光玉徐卉红
- 文献传递
- 一种利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装置
- 一种利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装置,由一个中空的套管构成,套管中设置有一个中空的针芯,针芯顶端设置有针尖,针尖伸出套管顶端,针尖的斜面上设置有微齿状结构,在接近针尖的针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套管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侧...
- 余斌靳令经邹天笑谢书奇张毓文何苗张晓庆
- 文献传递
- 国产连续神经阻滞导管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及术后镇痛的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通过国产连续神经阻滞导管针与进口连续周围神经阻滞套件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检验国产连续神经阻滞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受试者,完全随机分成进口组(n=30)和国产组(n=30),分别使用国产连续神经阻滞导管针和进口连续周围神经阻滞套件行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尝试置管次数、不良反应及镇痛效果。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国产组留置导管的操作时间明显比进口组短(P<0.05)。进口组中有4例置管失败、12例发生严重的局麻药渗漏,而在国产组中均未发生。结论国产连续神经阻滞导管针可有效、方便、安全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
- 邹天笑胡小雪何苗蔡光玉张晓庆余斌
- 关键词: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全膝关节置换
- 一种利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装置
- 一种利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装置,由一个中空的套管构成,套管中设置有一个中空的针芯,针芯顶端设置有针尖,针尖伸出套管顶端,针尖的斜面上设置有微齿状结构,在接近针尖的针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套管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侧...
- 余斌靳令经邹天笑谢书奇张毓文何苗张晓庆
- 文献传递
- 利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装置
- 一种利于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装置,由一个中空的套管构成,套管中设置有一个中空的针芯,针芯顶端设置有针尖,针尖伸出套管顶端,针尖的斜面上设置有微齿状结构,在接近针尖的针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凸结构,套管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侧...
- 余斌靳令经邹天笑谢书奇张毓文何苗张晓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