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 作品数:45 被引量:161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具有阻力测量装置的神经阻滞留置导管针
- 一种具有阻力测量装置的神经阻滞留置导管针,包括针芯、导管和压力检测装置,针芯从导管内穿过,导管尾端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内设置有橡胶柱塞,针芯穿过橡胶柱塞,橡胶柱塞前方的连接管侧壁上设置有侧管,针芯内设置有通道,针芯在其位...
- 余斌
- 文献传递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36
- 2009年
-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上肢手术患者80例,采用套管针行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并保留套管针术后接患者自控镇痛泵。将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S组为50μg舒芬太尼加0.225%罗哌卡因镇痛;R组为术毕仅用0.225%罗哌卡因镇痛。两组背景剂量均为4ml/h,自控药量每次3ml,锁定时间20min。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在术后4、8及16h镇痛效果优于R组(P<0.05);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用罗哌卡因。
- 余斌张晓庆孙佩莉钱萍王锦玲李中
- 关键词: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
- 一种内窥镜鼻罩
- 一种内窥镜鼻罩,包括一个口鼻罩和咬口套件,咬口套件由咬口及通过其内的口咽通气结构组成,口鼻罩前端罩住口部低平,后部隆起罩住鼻部,前端口部中间设置有中央口,其上有膜性结构。咬口在口鼻罩前端内,与中央口正对。口咽通气结构可穿...
- 余斌邹天笑何苗蔡光玉徐卉红
- 文献传递
- 具有阻力测量装置的神经阻滞留置导管针
- 一种具有阻力测量装置的神经阻滞留置导管针,包括针芯、导管和压力检测装置,针芯从导管内穿过,导管尾端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内设置有橡胶柱塞,针芯穿过橡胶柱塞,橡胶柱塞前方的连接管侧壁上设置有侧管,针芯内设置有通道,针芯在其位...
- 余斌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解痉治疗的神经传导阻滞装置
- 一种用于解痉治疗的神经传导阻滞装置,包括高频刺激电极夹、高频信号发生模块、电刺激隔离器、数据采集器和记录分析仪,高频刺激电极夹包括一个阳极夹和一个阴极夹,一端与电刺激隔离器的正负极连接,另一端连接针状刺激电极,数据采集器...
- 余斌靳令经王孟影方珂昕程文陆培鑫康文刘鹏张群峰许红霞康威
- 文献传递
- 新型内镜鼻面罩在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麻醉诱导插管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内镜鼻面罩在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所致气道梗阻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中的安全性。方法插管过程中使用已获专利授权的新型内镜鼻面罩进行清醒,经口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结果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直视下气管插管一次成功,插管过程中患者无氧饱和度下降、呛咳等不良反应。结论该新型内镜鼻面罩在困难气道气管插管中可提高患者安全性,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邹天笑余斌谢书奇马海月阮蕾张晓庆
- 关键词:胸骨后甲状腺气管狭窄面罩麻醉诱导
- 麻醉平面测试条
- 一种麻醉平面测试条,由一层薄膜和一层感温变色材料构成,感温变色材料覆盖在薄膜上。感温变色材料可采用热敏色粉。感温变色材料在温度变化0.1~1℃时改变颜色。当椎管内麻醉及外周神经阻滞时,交感神经纤维被阻滞的时间和阻滞范围最...
- 余斌
- 文献传递
- 一种防打折神经阻滞留置导管针
- 一种防打折神经阻滞留置导管针,包括针芯和导管,针芯从导管内穿过,导管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导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内设置有一个橡胶柱塞,橡胶柱塞的外周与连接管的内壁密封,连接管的后端设置有一个把手,针...
- 余斌
- 文献传递
- 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探讨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神经阻滞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比较2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药物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术后镇痛效果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T 1~T 4时点,神经阻滞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 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较T 0时点降低,心率(HR)较T 0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 1~T 4时点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总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 h,神经阻滞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48 h,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 d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3 d时MMSE评分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3 d,神经阻滞组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髂筋膜间隙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不仅可维持足够麻醉深度,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而且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POCD的发生率低。
- 胡小雪金忆许明岚李建松余斌
- 关键词:全身麻醉髋关节置换术
- 神经传导技术监测局麻药平均有效容积的临床研究
- 余斌蔡光裕罗俊杰张娜凌丹丹陈小瑞曹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