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阳泰

作品数:55 被引量:17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李斯特菌
  • 17篇食品
  • 17篇食源
  • 17篇食源性
  • 16篇食源性致病菌
  • 13篇单增李斯特菌
  • 6篇单核细胞增生
  • 6篇猪肉
  • 6篇课程
  • 5篇单核细胞增生...
  • 5篇食品安全
  • 5篇思政
  • 4篇交叉污染
  • 3篇单细胞
  • 3篇毒力
  • 3篇性学
  • 3篇预测微生物学
  • 3篇生物膜
  • 3篇食品工艺
  • 3篇食品工艺学

机构

  • 55篇上海理工大学
  • 8篇国家食品安全...
  • 6篇上海市疾病预...
  • 4篇陕西中医药大...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食品安...
  • 1篇上海海关动植...
  • 1篇张家港海关综...
  • 1篇内蒙古乳业技...

作者

  • 55篇刘阳泰
  • 52篇董庆利
  • 14篇王翔
  • 7篇刘箐
  • 6篇李红梅
  • 5篇刘宝林
  • 3篇胡孟晗
  • 3篇刘弘
  • 2篇丁甜
  • 2篇张红芝
  • 2篇刘欣
  • 2篇王忻
  • 2篇李代禧
  • 2篇赵青
  • 2篇王军
  • 1篇李钊
  • 1篇王海梅
  • 1篇陆冉冉
  • 1篇刘洋
  • 1篇张春江

传媒

  • 12篇食品科学
  • 11篇食品与发酵工...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4篇工业微生物
  • 4篇食品工业
  • 2篇包装工程
  • 2篇中国食品学报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卫生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肉类研究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2篇2025
  • 8篇2024
  • 11篇2023
  • 6篇2022
  • 1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品加工环境胁迫因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1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生长可导致反复的食物污染。食品加工储藏常用的冷藏、干燥、酸处理以及消毒剂处理等使微生物长期处于胁迫环境下,对生物膜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总结了常见的食品加工胁迫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消毒剂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从膜流动性相关的适应策略、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和基因调控表达的角度阐述胁迫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胁迫环境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真实环境下其生物膜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设定清洁、消毒标准有利于降低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潜在风险。
王园孙琳珺程颖王翔刘阳泰林玉海董庆利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消毒剂
厨房食品接触面上猪肉糜中沙门氏菌转移能力评估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厨房中不同食品接触面清洗方式对沙门氏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室仿真模拟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由于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导致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即食食品的过程。按国标法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测定转移的沙门氏菌菌落总数,计算转移率数据,定量描述消费者家庭厨房猪肉糜制作过程中沙门氏菌通过交叉污染传递路径从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食品接触面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能力。结果沙门氏菌从猪肉糜转移到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不同食品接触面的转移率是2.41%~42.93%。5种食品接触面被(8.00±0.04)logCFU/mL的沙门氏菌污染后,不清洗时,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转移率均低于1%。用500 mL无菌水或500 mL无菌水加有1 mL洗洁精的水冲洗各厨房食品接触表面后,不足以避免即食食品被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结论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会导致沙门氏菌通过厨房食品接触面交叉污染即食食品。清洗处理可以降低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但清洗不足以完全去除沙门氏菌的污染。检测数据为家庭厨房中食源性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模型参数基础。
王真董庆利王翔秦晓杰汪童杨景棋袁世豪刘阳泰
关键词:沙门氏菌猪肉糜家庭厨房交叉污染转移率
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剂耐受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苯扎氯铵属于季铵盐类杀菌剂,在家庭、医疗环境以及食品加工环境中广泛使用,在食源性致病菌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生物被膜的存在或苯扎氯铵的不当使用易使食源性致病菌产生杀菌剂适应性,进而对同源和异源杀菌剂的耐受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苯扎氯铵适应与食源性致病菌直接耐受性的关系,从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细胞膜修饰及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胞形成等方面阐述了食源性致病菌苯扎氯铵直接抗性增强的原因;其次介绍了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从生物被膜形成、自发性突变和基因水平转移及外排泵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原因。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菌在苯扎氯铵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并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和致病菌防控提供参考。
牛洪梅朱华剑许莉王园刘阳泰秦晓杰董庆利王翔
关键词:苯扎氯铵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
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5年
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基于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专业及课程特色,从学科发展史、科学家事迹、科学前沿进展、时事热点、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政案例体系,并提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方法,细致地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以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实施,培养出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并为其他食品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李卓思刘阳泰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国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荟萃分析
2025年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兼性厌氧的杆状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筛选出2014—2023年间发表的有关我国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的文献,并展开荟萃分析。经筛查,文章共纳入26篇研究文献,涵盖2014—2022年间全国13个省级地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18 499份样品。部分菌株测序发现,腹泻型毒素基因的整体检出率高于呕吐型毒素基因。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7种明确的食品类别中,乳及乳制品最高(25.50%,95%CI:18.61%~33.89%);其次分别为生鲜产品(17.64%,95%CI:2.46%~64.48%)、豆制品(16.43%,95%CI:12.56%~21.21%)、餐饮及混合食品(14.67%,95%CI:9.05%~22.90%)、粮谷制品(14.26%,95%CI:9.29%~21.28%)、婴幼儿及儿童食品(12.10%,95%CI:8.72%~16.54%);肉及肉制品(7.48%,95%CI:1.92%~24.99%)的检出率较低;食品总体合并检出率为14.92%(95%CI:12.24%~18.08%)。可见,利用荟萃分析方法能明确不同食品类别、食品采样环节、食品地点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的关联特征,为我国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风险研判和管理提供参考。
乔霖楠刘阳泰王晔茹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安全蜡样芽胞杆菌污染
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Meta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对近年来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进行Meta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系统检索,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得到关于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的研究文献,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43篇研究文献,涉及全国16个省、3个直辖市和3个自治区,共计12000余份样品。Meta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7年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检出率为4.90%(95%CI:3.72%~6.42%)且检出率符合Beta分布,分布函数为Beta(624,121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检出率具有较高异质性(P<0.01),且在1.31%~93.55%范围内波动。采样年份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检出率在2003—2017年间呈现波动性,不同采样年份中的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熟肉制品类别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熟制猪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17.62%;95%CI:4.34%~50.24%),其次为熟制牛肉制品(15.67%;95%CI:6.86%~31.90%)和熟制鸭肉制品(8.11%;95%CI:2.64%~22.32%),而熟制鸡肉制品中的检出率最低为5.77%(95%CI:0.86%~30.21%)。2003—2017年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整体污染水平不高,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采样年份和不同熟肉制品类别中均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提示需加强对我国熟肉制品的监管,有效地预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
方太松王军王晔茹吴瑜凡刘阳泰王翔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安全熟肉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水平META分析
以“四个面向”为基础的《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研究
2024年
为落实推进食品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增强“四个自信”为育人目标,以科学研究的“四个面向”为基础,从“历史文化/案例”“科学创新”“政策指导”“产业发展”和“生活点滴”五个角度入手,充分挖掘思政案例,建立了《食品工艺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典型案例库,并充分解析了不同思政案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以期推动《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养以及过硬专业技能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悦秦晓杰王翔刘阳泰
关键词:立德树人食品工艺学
3种流通模式下生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暴露评估被引量:7
2019年
本研究通过对3种生猪肉流通模式进行简化,根据生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初始污染水平抽检数据及调研环境参数,评估对比了3种流通模式下单增李斯特菌在生猪肉中的最终暴露量。结果显示:基于全程非冷链的热鲜猪肉最终阳性检出率约为42.12%,超过风险阈值概率约为21.05%;基于部分冷链的冷鲜猪肉最终阳性检出率约为12.07%,超过风险阈值概率约为1.61%;基于全程冷链的冷鲜猪肉最终阳性检出率约为6.50%,超过风险阈值概率约为0%。相关性分析表明,初始污染水平与最终暴露量Pearson相关系数均为0.70以上,影响最大。因此,冷鲜猪肉较热鲜猪肉更有利于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基于全程冷链的冷鲜猪肉应被积极推广。同时在生猪肉供应链中,更应注重源头控制,严格设置并控制各流通环节的环境条件。
刘阳泰孙菀霞刘宝林董庆利
关键词:冷藏链食源性致病菌
单增李斯特菌生态行为模型构建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随食品链相关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生长-失活-再生长”生态行为规律。方法以热加工为失活条件,综述单增李斯特菌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和相关机制。结果单增李斯特菌在“生长-失活”过程中,细胞的历史生长条件会对其失活特性产生影响,在“失活-再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历史生理状态会影响其修复再生长的延滞期。结论食品链中细菌的生长和失活是连续的过程,有必要研究在连续的环境条件变化过程中细胞的生态行为,以期为食品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防控提供支持。
朱玉婷郑家铭刘弘刘阳泰李卓思王翔董庆利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生态行为
2021年上海市部分即食果蔬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即食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相关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6—9月在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共采集生菜、苦苣、圣女果等12种即食果蔬143批次样品,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相关标准,对样品中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43批次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68批次,检出率为47.55%(68/143)。其中,致病菌共检出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32.87%,47/143),其次为克罗诺杆菌(20.98%,30/143)、沙门氏菌(0.70%,1/143)和单增李斯特菌(0.70%,1/143),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不同即食果蔬中苦苣、黄瓜、圣女果和蜜瓜的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7.33%、17.14%、16.00%、15.38%。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销售的果蔬样品中致病菌污染率均较高。【结论】上海市不同即食果蔬中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罗诺杆菌是主要的风险因子,应加强即食果蔬采后污染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
秦晓杰李嘉铭孙天妹刘阳泰王翔李卓思杨朔董庆利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食品安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