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舸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四川小麦
  • 2篇分蘖
  • 1篇冬小麦
  • 1篇叶片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秸秆覆盖
  • 1篇圆弧形
  • 1篇植株
  • 1篇石灰
  • 1篇手柄
  • 1篇土壤
  • 1篇土壤耕作
  • 1篇取样器
  • 1篇消亡
  • 1篇小孔
  • 1篇秸秆
  • 1篇秸秆覆盖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方式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吴舸
  • 4篇樊高琼
  • 4篇王思宇
  • 3篇郑文
  • 3篇王强生
  • 3篇朱杰
  • 2篇刘明
  • 2篇高仁才
  • 1篇荣晓椒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王思宇荣晓椒樊高琼吴舸胡雯媚
关键词:小麦播期分蘖发生分蘖成穗
秋闲季土壤耕作与玉米秸秆覆盖对四川旱地小麦土壤墒情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为探明四川丘陵旱地秋闲期土壤耕作与秸秆覆盖的蓄水保墒效应及对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的影响,试验于2015-2017年在四川仁寿县(丘陵地貌)珠嘉乡踏水村进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在免耕、旋耕、翻耕和松耕4种耕作方式下,...
吴舸
关键词:小麦耕作方式玉米秸秆覆盖
文献传递
一种植株取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植株取样器,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下端竖直向下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末端设有主取样装置,所述连接杆上还水平固定有圆弧形的套杆,所述套杆的两侧套装有圆弧形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末端向下设置有附取样装置,具...
樊高琼王思宇刘明吴舸朱杰胡雯媚高仁才柳伟伟莫飘肖云王强生郑文
一种石灰播撒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石灰播撒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底部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支架上还设有播撒机构,所述播撒机构包括滚筒,所述滚筒的外围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所述滚筒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小孔...
樊高琼王思宇刘明吴舸朱杰胡雯媚高仁才柳伟伟莫飘肖云王强生郑文
文献传递
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为探究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以5个典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分蘖始期至拔节期每2d剪一次分蘖,设置3个处理[仅保留主茎,剪除所有分蘖(B0);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B1);保留主茎和2个大分蘖(B2);不剪分蘖(CK)],对成熟期小麦株高、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各性状对剪除分蘖的反应表现较一致。单株穗数以B0处理最低(1.00穗),B1、B2和CK处理单株穗数在同一水平(1.96~1.98穗);B0处理下穗粒数(49.5粒)、千粒重(53.2g)、穗长(11.3cm)、有效小穗数(17.7个)较CK显著增加,但株高(86.5cm)和单株产量(2.54g)均最低;B2处理的单株产量(4.27g)介于B1(4.39g)和CK(4.13g)之间,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B1处理下株高(88.1cm)适中,主茎和分蘖的穗长(11.0、10.6cm)增加,有效小穗数(17.8、16.4个)增多,最终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47.4、39.5粒)显著高于B2(44.2、34.7粒)和CK(43.8、36.0粒),主茎和分蘖的千粒重(50.7、52.5g)略高于B2(50.3、50.9g)和CK(49.6、51.3g),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调,单株产量(4.39g)最高。因此认为,保留主茎1个分蘖处理消除了冗余分蘖对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内耗,是四川小麦优质、低耗、高产的最佳茎蘖组合。
王思宇吴舸樊高琼胡雯媚郑文王强生朱杰
关键词:冬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