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高琼

作品数:141 被引量:1,410H指数:2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31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2篇农业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2篇小麦
  • 26篇套作
  • 24篇烯效唑
  • 20篇丘陵
  • 19篇旱地
  • 15篇烯效唑干拌种
  • 14篇干拌种
  • 14篇拌种
  • 13篇氮肥
  • 13篇氮素
  • 13篇四川丘陵
  • 13篇根系
  • 12篇水稻
  • 10篇套作小麦
  • 9篇籽粒
  • 8篇冬小麦
  • 8篇免耕
  • 8篇秸秆
  • 8篇播种
  • 7篇免耕播种

机构

  • 140篇四川农业大学
  • 13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安徽科技学院
  • 6篇四川省农业气...
  • 5篇四川省农业技...
  • 4篇射洪县农业局
  • 3篇仁寿县农业局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烹饪高等...
  • 1篇西华大学
  • 1篇农业部沼气科...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四川农业机械...

作者

  • 140篇樊高琼
  • 86篇杨文钰
  • 32篇任万军
  • 24篇郑亭
  • 22篇马荣朝
  • 22篇李金刚
  • 21篇雍太文
  • 19篇陈溢
  • 18篇吴维雄
  • 18篇马宏亮
  • 15篇王小春
  • 11篇李国瑞
  • 11篇刘卫国
  • 11篇荣晓椒
  • 10篇王强生
  • 9篇郑文
  • 9篇王秀芳
  • 9篇吴中伟
  • 9篇苟文
  • 8篇任万君

传媒

  • 1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0篇作物学报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核农学报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理学通...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中国农机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种子
  • 1篇大豆科学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15篇2013
  • 18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13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包括机架、副机架、地轮以及播种开沟器;所述机架设有种箱,还包括肥料箱和施肥开沟器,所述施肥开沟器具体为四个,且横向设置;所述播种开沟器具体为四个,且横向设置。...
樊高琼吴维雄陈溢梅林森郑亭杨文钰马荣朝李金刚王秀芳
文献传递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王思宇荣晓椒樊高琼吴舸胡雯媚
关键词:小麦播期分蘖发生分蘖成穗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系生长及吸收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采用田间与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干拌种在不同施氮条件下对小麦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促进根系的生长,使后期单株根系鲜重增加,孕穗至灌浆期有较大的根量;孕穗后根系的SOD活性提高,根系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从而延缓了根系衰老;处理同时提高了灌浆中期根系吸收32P的能力,使32P分配给穗、根系和叶的比例提高,减少了分配给茎鞘的比例。其中以20mgkg的烯效唑浓度干拌种效果最好。
杨文钰樊高琼董兆勇任万君刘卫国
关键词:根系生长烯效唑干拌种根系衰老拌种效果根量
生态条件与氮肥运筹对四川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明确小麦淀粉品质与生态条件、氮肥运筹及其互作的关系,在四川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仁寿(丘陵麦区)、广汉(平原麦区)、西昌(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两个施氮量(120、180kg·hm-2)、3种施肥方式(底肥一道清;底肥∶苗肥=7∶3;底肥∶拔节肥=6∶4)对四川主推小麦品种川麦104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对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有极显著的主效应;120kg·hm-2施氮量下小麦淀粉崩解值显著高于对照(不施肥)和180kg·hm-2施氮处理;底肥∶拔节肥=6∶4处理显著提高了淀粉最终黏度。生态点×施氮量的互作对淀粉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生态点×施氮量×施肥方式的互作对淀粉的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基本与海拔和生育期总降水量负相关,与生育期积温正相关,但孕穗-开花期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适度的降水对形成优质淀粉有利。不同生态点比较,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均以广汉点最大,仁寿次之,西昌最小。广汉点小麦的淀粉品质较好,更适合于面条加工;仁寿点在120kg·hm-2施氮量下淀粉品质较优。
王强生郑文樊高琼汤永禄黄冠男
关键词:生态条件施氮方式小麦淀粉品质
丘陵旱地套作小麦动力机播技术优势被引量:5
2010年
在四川丘陵地区采用套作小麦动力机插技术,表现出很大优势:大大提高播种功效,节约活劳动力;标准化操作,显著提高播种质量;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大提高种麦效益,促进小麦生产持续发展。因此可在丘陵旱地推广应用该技术。
樊高琼杨文钰李金刚刘志成李万聪董云章毛树明孙万军宋宗奇程新平陈明祥
关键词:小麦机械播种丘陵旱地套作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
吴中伟樊高琼王秀芳郑亭陈溢李金刚郭翔
关键词:施氮方式氮素利用效率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调控机理与应用
杨文钰樊高琼任万军吴德芳袁继超陶永清刘卫国
该项目为形成的烯效唑干拌种新技术利用小麦籽粒冠毛对烯效唑药粉有较好的粘附作用,直接将药剂干粉与小麦种子按照相应剂量在塑料袋中混合拌匀而成。烯效唑干拌种处理通过前期壮苗,后期扩源增库,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显著提高了...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烯效唑干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发育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
樊高琼杨恩年郑亭吴中伟王秀芳邵庆勤杨文钰
关键词:小麦烯效唑干拌种籽粒品质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被引量:55
2006年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范推广表明:该模式较传统模式经济益高140元/667m^2以上,少施尿素4~6kg/667m^2,易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豆产业化发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
雍太文任万军杨文钰樊高琼牟锦毅
关键词:栽培技术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品质效应
本试验研究了4个生态点下烯效唑干拌种对3个小麦品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点下烯效唑干拌种不影响籽粒淀粉含量,但均提高了3个小麦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 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川麦32、川...
樊高琼杨文钰
关键词:小麦烯效唑干拌种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