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敏
-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胖子”当心代谢综合征
- 2007年
- 20年来,我国7~17岁青少年体重增长迅猛,平均体重男生增长66千克,女生增长4.5千克。很多人认为,青少年长得胖胖的是健康的标志,其实不然。
- 张代富李继敏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体重增长平均体重青少年
- 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方案的研究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调查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现状,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抗栓治疗。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6年9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诊疗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1742例,其中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384例(22.0%),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诊断、合并疾病、化验检查、出院时治疗用药等相关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分组,使用CHADS2、CHA2DS2-VASe评分评估血栓形成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情况。结果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功能Ⅲ~Ⅳ级的比例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分别是阵发性房颤组14.4%和持续性房颤组18.9%(P〈0.05),出血性脑卒中分别是1.5%和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例人选患者中男209例(54.5%),女175例(45.6%),平均年龄(75±9.28)岁。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302例(78.6%),平均值(2.7±1.4)分,CHA2DS2-VASe评分≥2分的患者共368例(95.8%),平均值(4.3±1.7)分。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213例(55.5%),平均值(3.3±0.5)分。其中使用华法林者134例(34.9%),未使用华法林者250例(65.1%),其中仍有37例(9.6%)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384例患者中稳定性冠心病患者309例(80.5%),其中12个月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51例,抗凝治疗比例35.7%,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比例35.3%;未行PCI患者258例,抗凝治疗比例38.0%,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比例10.9%,单抗凝治疗比例39.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钱军陈建峰王丽洁李继敏邹誉高力明杨亚莉李莹
-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疾病抗凝药
- 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例择期行PCI的患者,术中用肝素(对照组,25例)或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比伐卢定组,25例)抗凝。分别于PCI术前、用药后5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30 min、停药后2 h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用药前、用药结束后6、24、72 h,静脉采血,检测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用药后5 min及术后即刻比伐卢定组ACT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PCI术前和停药后30 min两组患者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P=0.732),停药后2 h比伐卢定组ACT显著低于对照组[(208.27±34.84)s比(241.48±41.34)s,P=0.01]。术后凝血功能4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之间均无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P=1.00),大出血事件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与常规肝素抗凝相比,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作为抗凝剂应用于PCI术中,起效更快,效果更强,而且半衰期更短,提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肝素钠更佳。
- 马岚姚义安李继敏刘学波
- 关键词:比伐卢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凝血功能
-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胸痛、晕厥一例
- 2014年
-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活动后胸痛3年,伴突发晕厥2次入院。患者3年前运动后反复有心前区闷痛,持续时间5~10min,休息后可缓解。近1年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且伴晕厥2次。
- 顾宇英秦胜梅邱建平汪云开李继敏刘学波
- 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胸痛晕厥持续时间心前区运动后
- 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行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且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214例术后1年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17例术后服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ISR的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男性患者比例(88.2%vs 76.6%,P<0.001)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比例(35.3%vs 0.9%,P<0.001)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1年,冠脉造影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与阿司匹林组IS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vs 12.1%,P=0.06);西洛他唑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5.9%vs 6.1%,P=0.974);两组其他冠脉病变进展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17.6%vs 15.4%,P=0.734)。结论对于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的患者,使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SR效果相当。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人群,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 李继敏叶梓邹誉李莹
- 关键词:西洛他唑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