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
- 作品数:14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榆林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臂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部多指指端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观察前臂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部多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02采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修复的8例(18指)手部多指指端缺损。急诊清创换药,采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修复多指指端缺损,术后常规抗凝、解痉、扩容、抗感染治疗;皮瓣愈合后二期行皮瓣断蒂分指术,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存活情况,随访观察患指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成功通血后皮瓣颜色正常。术后皮瓣均有明显肿胀,但是存活良好,2例出现张力性水泡,经换药后皮瓣逐渐愈合。断蒂分指后随访3~6个月,18指皮瓣均愈合良好,皮瓣外观、色泽正常,手指形态及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前臂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部多指指端缺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虽然需要二期行断蒂分指术,但是断蒂分指操作简单,术后患指皮瓣愈合良好,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
- 高登文王耀军高富成任忠亮马平薛佳杰郭雷郝青晔杨洁
- 关键词:手外伤显微外科技术
- 负压伤口疗法在肢体毁损伤急诊保肢手术中的临床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在肢体毁损伤急诊保肢手术中临床的作用。方法2014年7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单侧肢体毁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NPWT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38±10)岁]和常规换药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37±10)岁]。急诊行清创、骨折外固定、血管神经探查、显微外科修复术后,NPWT组患者行NPWT治疗,常规换药组行常规换药治疗。急诊术后7~10d,计算2组患者动脉栓塞率并观察创面感染情况。统计2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和肢体存活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急诊术后7~10d,NPWT组患者动脉栓塞率为6.67%(3/45),与常规换药组患者的5.56%(2/36)相近(χ2=0.043,P>0.05)。急诊术后7~10d,NPWT组1例患者创面感染,明显少于常规换药组6例,χ2=5.847,P<0.05。NPWT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30±4)d,明显短于常规换药组的(36±8)d,t=2.813,P<0.01。NPWT组24例患者肢体存活,与常规换药组的18例相近(χ2=1.293,P>0.05)。结论NPWT治疗可明显降低毁损肢体急诊术后创面感染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高登文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 关键词:负压伤口疗法急诊处理
- 不同途径补充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补充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严重烧伤45例,按照补充谷氨酰胺途径不同,分为口服组(22例)和静脉滴注组(23组)两组。口服组给予谷氨酰胺颗粒口服,静脉滴注组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第1、2天及第1、2周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治疗第1、3天及第1、2周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及脏器损伤指标。结果两组组间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及脏器损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2周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均高于治疗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各时间点二氨氯化酶(DAO)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DAO水平逐渐下降,两组组内治疗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1天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治疗第3天L/M值明显回落接近正常值,治疗第1周和第2周L/M值基本回落至正常水平,两组组内治疗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从治疗第1天起至治疗第2周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总胆红素逐渐降低,两组组内治疗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和静脉滴注补充谷氨酰胺治疗严重烧伤均效果良好,且治疗效果相当。
- 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郑朝王耀军
- 关键词:烧伤谷氨酰胺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与C反应蛋白诊断烧伤感染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与C反应蛋白(CRP)诊断烧伤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6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烧伤120例根据入院时病情分为烧伤脓毒症组、烧伤局部感染组和烧伤不伴感染组各40例,检测比较各组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水平,并比较烧伤脓毒症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与CRP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3组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水平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烧伤脓毒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水平明显高于烧伤局部感染组及烧伤不伴感染组,烧伤局部感染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水平明显高于烧伤不伴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脓毒症组治疗1周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比较:Y(0.943)>CRP(0.910)>中性粒细胞CD_(64)(0.926),灵敏度与特异度新变量Y优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结论临床可通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水平检测来确定烧伤患者感染程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和CRP水平可以为烧伤感染严重程度诊断及治疗结果评价提供参考。
- 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郑朝王耀军
- 关键词:烧伤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
- PD-L1/PD-1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h17分化的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抑制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鼠ADSC细胞与分化或成熟Th1/Th17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检测鼠ADSC细胞程式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及在Th1/Th17细胞分化过程中第0、1、4、6天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给予分化或成熟T细胞PD-1/PD-L1单抗后,流式细胞检测作用第0、4天后PD-1的表达。结果间充质干细胞与成熟Th1/Th17细胞共培养,与Th1比较,Th17细胞PD-L1的表达显著增加,分别为(39.06±1.14)%、(75.08±1.52)%。在Th1/Th17分化期间,细胞的PD-1表达量逐渐增加,于第6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37±1.23)%、(57.38±1.39)%;给予PD-1/PD-L1单抗对分化或成熟的Th1细胞增殖无显著作用(P>0.05);鼠ADSC与成熟的Th17细胞共培养后阻断PD-L1,其增殖率由(43.14±1.57)%上升至(80.32±1.38)%。结论鼠ADSC选择性免疫抑制成熟Th17细胞通过上调细胞间的接触因子PD-L1。
- 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高登文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辅助性T细胞17
- 胸部扩张器皮瓣修复术与传统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患者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与分析胸部扩张器皮瓣修复术与传统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面颈部瘢痕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与参照组41例。观察组予胸部扩张器皮瓣修复术治疗,参照组予传统皮瓣修复术治疗,记录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面颈部瘢痕部位疤痕硬度均低于术前1 d(P<0.05),且观察组的面颈部瘢痕部位疤痕硬度明显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面颈部外形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1 d(P<0.05),且观察组的面颈部外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外观主观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胸部扩张器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瘢痕能降低患者的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也可降低患者面颈部瘢痕部位疤痕硬度,改善患者的面颈部外形与功能评分,提高患者的总体满意度。
- 任忠亮孟晓敏高登文高富成薛佳杰马平郝青晔郭雷王耀军
- 关键词:面颈部瘢痕
- 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胫前中下段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胫前中下段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小腿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采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创面及供瓣区,第2供区一期直接缝合。胫前中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范围为5cm×3cm^13cm×9cm,切取修复创面皮瓣及修复第1供区的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6cm×4cm^14cm×10cm、5cm×4cm^10cm×6cm。通过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患者均获8~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良好、色泽接近正常;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不影响肢体整体外观。结论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不牺牲主干血管且血供可靠,手术部位均位于小腿外侧,在修复胫前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以改善第1供区的外观。
- 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高登文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穿支皮瓣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 MiR-486-5p/FOXO1轴对深二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节作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miR-486-5p/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1(forkhead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O subfamily 1,FOXO1)轴对深二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调节机制。方法小鼠建立深二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NC mimic+Vector组、FOXO1组、miR-486-5p mimic组和miR-486-5p mimic+FOXO1组。采用miR-486-5p mimic和(或)FOXO1处理伤面,观察伤面愈合情况。在烧伤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止血(0 d)、炎症(1 d)和增殖(7 d和14 d)]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伤面边缘组织中miR-486-5p表达部位和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FOXO1表达。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分析FOXO1与miR-486-5p结合关系。构建miR-486-5p过表达或敲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HaCaTKeratinocytes,HaCaT)模型,通过EdU法和划痕试验考察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中FOXO1蛋白表达。结果miR-486-5p在小鼠深二度烧伤伤面愈合过程中显著上调。体内模型显示,miR-486-5p通过抑制FOXO1表达促进伤面愈合。在HaCaT细胞中,miR-486-5p过表达增加了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miR-486-5p则具有相反的效果。FOXO1是角质形成细胞中miR-486-5p的直接靶标。FOXO1过表达导致HaCaT细胞的EdU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和伤面愈合降低,并且逆转了miR-486-5p对EdU阳性细胞和伤面愈合的诱导作用。结论miR-486-5p是深二度烧伤创面修复的关键调节剂,通过抑制FOXO1表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高富成王耀军薛佳杰郝青晔高登文郭雷
- 关键词:烧伤
-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背阔肌皮瓣供区创面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8例,伤后至皮瓣修复时间为1~3周,平均13 d;股内侧肌纤维肉瘤切除后缺损1例。缺损部位:上臂5例,大腿4例。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12 cm~36 cm×27 cm。合并肱二头肌缺损2例,肱三头肌缺损3例,股二头肌缺损2例,股四头肌缺损2例;肱骨骨折2例;肱动脉破损2例,股动脉离断缺损合并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离断缺损1例。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重建肌肉功能,皮瓣切取范围为22 cm×13 cm~39 cm×28 cm,肌瓣范围为12 cm×3 cm~18 cm×5 cm。重建上肢功能采用带蒂皮瓣修复,重建下肢功能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胸背神经与受区神经肌支吻合)。供区采用大小为10 cm×5 cm~17 cm×8 cm的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9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质地良好;5例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3级;背阔肌皮瓣切取后肩关节活动度为40~90°,平均70°。背阔肌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 mm,平均12.5 mm;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2 mm。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结论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在修复供、受区缺损同时重建肌肉功能,降低了供区并发症发生率。
- 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高登文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 关键词:背阔肌皮瓣供区
-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存活、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岛状皮瓣及腹股沟皮瓣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高登文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 关键词:足底内侧皮瓣腹股沟皮瓣足跟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