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军松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术后
  • 3篇疗效
  • 2篇复位
  • 1篇血沉
  • 1篇椅背复位法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再骨折
  • 1篇肢体
  • 1篇肢体骨折
  • 1篇术后感染
  • 1篇术后骨不连
  • 1篇牵张
  • 1篇牵张成骨
  • 1篇前臂
  • 1篇缺损
  • 1篇子机
  • 1篇总黄酮
  • 1篇腓骨
  • 1篇疗效比较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中医学院

作者

  • 9篇王军松
  • 3篇李佳
  • 3篇张巍
  • 2篇郭徽
  • 2篇康晓琦
  • 2篇刘桂奇
  • 1篇贾金鹏
  • 1篇唐佩福
  • 1篇张卓
  • 1篇张里程
  • 1篇陈华
  • 1篇陶笙
  • 1篇胡艳波
  • 1篇张群
  • 1篇张伟
  • 1篇李建涛
  • 1篇崔翔
  • 1篇罗杨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折术后感染部位和菌株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研究骨折术后感染部位和菌株分布及感染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骨折术后感染和非感染患者,各124例。对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发生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感染部位标本,用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24例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表浅切口为主(45.16%),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5株(75.16%),以鲍氏不动杆菌39株(25.49%)和铜绿假单胞菌36株(23.53%)多见;革兰阳性菌38株(24.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18.30%)多见。鲍氏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对头孢哌酮耐药率最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对利奈唑胺耐药率最低。骨折分型、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是患者骨折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折分型、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是患者骨折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表浅切口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呈现多药耐药性,因此临床应适当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手术时间等,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骨折术后感染,减少患者痛苦及负担。
王军松胡艳波康晓琦刘桂奇张巍
关键词:骨折术后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影响因素
开放性肢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ESR与CRP和WBC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开放性肢体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与并发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肢体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同等内固定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与非感染组44例。分别在手术前、术后3天、1周及两周检测所有患者的WBC,ESR和CRP。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检测时间点的WBC、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2周两组患者的ES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检测时间点的WBC、ESR和CRP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周检测WBC对术后感染诊断敏感性较术后2周更高(术后1周85.69%,术后2周78.13%),特异性较术后3天更高(术后1周100.00%,术后3天90.90%)(P<0.05);术后1周及术后2周CRP对术后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比术后3天更高(P<0.05);术后3天、术后1周联合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分别高于同时间点单项检测(联合检测敏感度:术后3天100.00%、术后1周100.00%;特异性:术后3天93.18%、术后1周70.45%)(P<0.05)。结论开放性肢体骨折患者ESR及CRP在术后感染时均呈升高趋势,WBC在术后感染短期内升高。CRP与WBC可作为辅助诊断开放性肢体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敏感指标。
王军松郭徽康晓琦张巍李佳
关键词:血沉
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9例;年龄15~65岁,平均40.7岁。受伤时Pauwels角为51°~79°,平均63.6°;按Pauwels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5~24个月,平均9.7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7.7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8~6.0个月,平均3.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VAS评分为(0.7±0.9)分,Harris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李佳陈华李建涛王军松尹鹏滨张里程唐佩福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不连
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前臂感染性骨缺损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前臂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4年3月,采用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前臂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8~62岁,平均37.4岁。初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4例,机器绞伤4例。曾接受1—5次手术,平均2.7次。术后发生桡骨骨不连10例,尺骨骨不连7例,尺、桡骨骨不连2例。慢性感染时间4~16个月,平均8.3个月。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长度2.2~7.5cm,平均3.54cm。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OrthofLx单边可延长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7。10d开始延长,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成骨情况。结果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14~2.15个月/cm,平均1.72个月/cm。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35.4个月。骨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6个月;无感染复发。1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钉道反应,但未出现严重钉道感染,未进行特殊处理,正常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曲42~55°,平均52.78°;背伸40~60°,平均46.53°。肘关节屈曲130~150°,平均139.23°;伸展0—20°,平均3.57°。前臂旋前68—90°,平均76.68°;旋后72~90°,平均81.75°。结论采用Ilizarov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前臂感染性骨缺损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彻底清创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朱艳风潘子杰崔翔全宸良王军松张伟张卓张群
关键词:感染性骨缺损前臂牵张成骨骨延长
椅背复位法与Hippocrates法治疗急性肩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比较椅背复位法与Hippocrates法治疗急性肩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19-03诊治的30例急性肩关节前脱位,15例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椅背组),15例采用Hippocrates法治疗(Hippocrates组),比较2组一次复位失败数、体位准备时间、复位时间、疼痛VAS评分、需助手协助复位数。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肩关节复位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2组均未发生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组一次复位失败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椅背组体位准备时间、复位时间较Hippocrates组短,术中疼痛VAS评分较Hippocrate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需助手协助复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椅背复位法与Hippocrates法治疗急性肩关节脱位均可取得满意的一次复位成功率,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体位准备时间、复位时间较Hippocrates法短,疼痛程度也较Hippocrates法轻,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罗杨王军松郭徽
关键词:椅背复位法
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反应和分化的作用机制实验被引量:13
2021年
背景骨碎补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rhizome drynariae,TFRD)是骨碎补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TFRD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进而促进骨愈合,但目前其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TFRD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倍增反应和分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获取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基中加入TFRD,根据TFRD浓度的不同分为低浓度组(TFRD 0.1 mg/L)、中浓度组(TFRD 1.0 mg/L)、高浓度组(TFRD 10.0 mg/L),细胞培养基中未加入TFRD的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细胞增殖情况,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成骨分化情况,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中浓度组与对照组β-catenin、RunX2、PPARG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TFRD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4组矿化结节数统计,中浓度组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β-catenin和RunX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PARG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中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β-catenin和RunX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PARG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TFRD可促进BMSCs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β-catenin、RunX2表达,抑制PPARG表达有关。
王军松李佳刘桂奇
关键词:骨碎补总黄酮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子机制
骨质疏松再骨折预防
目的 目前探骨质疏松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髋部骨折及腕部和脊柱骨折高发,探讨骨质疏松治疗目前状态,要重视警告骨折治疗,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后再骨折发生方法 2010年3月~2015年3月入我科的2次以上入院治疗骨折患者,诊断...
王军松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高龄环境干预
间接复位微创钢板治疗腓骨粉碎骨折
王军松陶笙张巍
以骨科症状发病淋巴瘤病例分享
王军松贾金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