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强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LR2鉴定为一种新型的银屑病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
- 2023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在银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析TLR2在3个银屑病相关的GEO数据集中的表达并鉴定出差异表达的TLR2相关基因(differently expressed TLR2-related genes,DETRGs)。应用功能富集分析对其潜在机制进行探索。通过SVM-RFE分析和LASSO回归模型缩小TLR相关基因的预测范围并建立诊断模型。采用“CIBERSORT”测定银屑病患者22种免疫细胞组分的组成特征。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LR2在银屑病中高表达并确认969个TLR2相关基因。其中141个基因显著上调,36个基因显著下调。通过KEGG通路分析表明,显著富集的通路有甲型流感、丙型肝炎、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利用机器学习结果确定IL36G、PDZK1IP1和RHCG为银屑病TLR2相关的关键诊断基因,ROC分析也确认了这些基因。对健康人和银屑病患者的样本进行了RT-qPCR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3个基因作为诊断标记的可能性。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表明,IL36G、PDZK1IP1和RHCG与CD4记忆T细胞、T滤泡辅助细胞和γδ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与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和NK细胞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LR2可以作为预测银屑病诊断和疾病活性的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
- 田江天夏研马志强郝思雨
- 关键词:TOLL样受体2银屑病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微环境
- 外固定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8
- 2021年
- 外固定主要分为单边、环形和混合外固定三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外固定结构出现,但大多是以上3种外固定结构的衍生结构。医工联合日渐紧密,不断有针对外固定材料、结构力学等的研究出现。目前,通过改变外固定材料及结构仍可使临床效果得到优化。无论外固定结构如何,均需要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而如何最大化外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保证足够的微动以产生断端必需的生物力学刺激,至今仍未得出一致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结合,高精度的自主复位外固定系统或辅助复位工具将应用于临床。
- 张浩然刘建宇马志强王彦龙杨际宇
- 关键词:外固定骨折固定畸形矫正稳定性
- 炎性衰老在骨关节炎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骨关节炎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多种炎性因子参与形成的全身性的炎症状态加速了骨关节炎的进展,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的下降。"炎性衰老"这一概念被认为是理解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方式。软骨细胞衰老退变并通过表达衰老相关分泌表型最终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代谢异常疾病——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炎性衰老状态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通过"炎性衰老"这一新角度认识与理解骨关节炎的发生将为骨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 王增坤马志强刘建宇
- 关键词:骨关节炎炎性衰老
- 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临床理论与临床见习应用的主要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度来我科见习的100例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七年制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见习代教。学期结束进行理论考试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并对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期结束考试中,实验组总成绩为(82.24±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5±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基础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学生的病案分析成绩为(48.04±4.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4.45±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满意度96%,明显高于对照组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临床思维思考与解决临床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 付海亮付国枢王强杜大江马志强
- 关键词:PBL骨外科见习
- 肌源干细胞联合移植促进脂肪存活性的实验研究
- 2012年
- 目的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同时探讨肌源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对肌肉内脂肪移植的辅助异化作用。方法实验共分A、B、C三组:A组为实验组:用MDSC细胞悬液与自体脂肪组织联合移植在小鼠的右侧后肢。B组为对照组:用PBS液取代了细胞悬液植入在左侧后肢。C组为健康雄性成年C57小鼠(15~20 g)的胫前肌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观察、MRI成像、组织学染色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大体观察治疗组小鼠后肢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MRI成像发现MDSC治疗组的脂肪移植物显影显著强于对照组;组织学染色进一步发现MDSC治疗组多数由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形态良好的脂肪细胞组成。与之相反,对照组组织学染色可见广泛的纤维增生和大量的脂肪液化坏死。毛细血管计数结果显示,MDSC治疗组含有的毛细血管数量约是对照组的3倍。结论 MDSC与自体脂肪组织联合移植可以通过促进毛细血管新生而达到提高肌肉内脂肪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
- 王彦龙韩端阳马志强王海涛朴太奎刘建宇
- 关键词:脂肪存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