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茹
- 作品数:8 被引量:88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响支抗种植钉稳定性的因素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支抗种植钉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将我院 2015年4月 -2016年4月间收治的62例植入微型种植钉的错颌患者纳入研究,本组患者共植入微型种植钉203颗,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支抗种植钉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下颌平面角、牙周炎史、牙周组织肿胀等因素.结果:本组62例患者微型种植钉植入成功率为90.32%(56/62),周围组织肿胀发生率为24.19%(15/62).对本组患者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患者下颌平面角、口腔卫生状况、牙周炎史及牙周组织肿胀均为影响微型种植钉成功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在微型种植钉植入手术中,注意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患者下颌平面角也是影响支抗种植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师在进行种植方案设计时需以此为依据,从而避免牙周组织肿胀情况的发生,提高种植钉的成功率,使其达到良好的增强支抗效果.
- 张泽标张莹黄婉灵曾金表陈燕茹
- 关键词:稳定性
- 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探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效果,为日后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此次研究方便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该院所收治的44例上前牙阻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病患22例(以单纯外科导萌手术治疗)和观察组病患22例(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之口腔正畸治疗)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21/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16/2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牙列紊乱、牙龈炎症、咬牙合错牙合的异常率分别为1(4.54%)、0(0.00%)、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4%)、1(4.54%)、2(9.0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用于治疗上前牙阻生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的帮助病患改善症状,且异常情况少,从而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张莹张泽标陈燕茹
- 关键词:正畸治疗
- 替硝唑片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2
- 2018年
- 目的观察替硝唑片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7例。对照组于牙周袋内注满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每周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替硝唑每次250 mg,q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龈沟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45例/47例)和80.85%(38例/4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龈沟液sICAM-1分别为(87.64±11.20)和(99.87±14.52)μg·L^(-1),IL-1β分别为(25.66±4.21)和(34.81±4.16)μg·L^(-1),MCP-1分别为(28.11±4.65)和(39.36±3.66)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低血压和头痛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7%和1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片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降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sICAM-1、IL-1β和MCP-1水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张泽标张莹黄婉灵陈燕茹
- 关键词:替硝唑片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慢性牙周炎安全性
- 探讨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拔牙正畸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应用于成人患者拔牙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拔牙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拔牙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牙列排齐整平时间、间隙关闭时间、上颌第二磨牙向中间位置移动的距离、牙根吸收量。结果观察组的牙列排齐整平时间及间隙关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上颌第二磨牙向中间位置的移动距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牙根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牙根吸收量为(0.48±0.07)mm,低于对照组的(1.02±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1,P<0.05)。结论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应用于成人拔牙正畸治疗时,患者牙列排齐整平时间及间隙关闭时间均更短,治疗后上颌第二磨牙向中间位置移动的距离更长,牙根吸收量更低。
- 张泽标张莹陈燕茹张柳仪庄亮亮
-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的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微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的因素,以提高正畸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笔者科室就诊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植入微型种植钉160枚,对所有患者进行负载期10个月观察,统计患者微型种植钉的成功率及微型种植钉支抗初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患者中,微型种植钉成功54例(占90.0%)。不同年龄、性别、微型种植钉长度、加力状况,患者微型种植钉成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下颌平面角、口腔卫生状况、肿胀状况、牙周炎史患者微型种植钉成功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颌平面角、口腔卫生状况、肿胀状况、牙周炎史等是微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影响因素控制,积极防治患者口腔肿胀,保证患者口腔卫生,以提高正畸疗效。
- 张莹张泽标黄婉灵曾金表陈燕茹
- 关键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
- 无托槽隐形矫治应用于成人正畸治疗及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在成人正畸治疗及牙周病患者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正畸效果。方法方便抽选于2017年8月—2020年8月该院共收治的成人正畸治疗及牙周病患者5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25)及研究组(n=25),分别实施传统固定矫治、无托槽隐形矫治。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矫治指标、正畸效果、牙周健康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扭转牙转正时间(19.24±1.49)周、倾斜牙扶正时间(21.03±1.35)周、总治疗时间(28.24±2.69)周均短于对照组(28.79±1.66)、(34.11±1.72)、(40.28±3.9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研究组的正畸总有效率(100.0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0,P<0.05);矫治前,两组的牙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研究组的牙周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正畸治疗及牙周病患者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优势明显大于传统固定矫治,具有良好佩戴舒适性及美观性,正畸效果更为理想,可缩短总体矫治时间,改善患者牙周病变,临床可行性较高。
- 张泽标张莹陈燕茹张淑琴
- 关键词:成人正畸牙周病
- 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龈下残根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两组。传统修复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正畸修复联合组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修复体松动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结果: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龈下残根修复成功率高于传统修复组(P<0.05);正畸修复联合组修复后牙龈美观度评分、牙龈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修复组(P<0.05);正畸修复联合组患者修复体松动发生率低于传统修复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正畸修复联合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幅度优于传统修复组(P<0.05)。结论: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龈下残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牙龈美观度和功能,减少修复体松动发生,提高修复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张泽标张莹陈燕茹
- 关键词:龈下残根
- 唑来膦酸脂质体抑制口腔上皮癌KB细胞增殖的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脂质体抑制口腔上皮癌KB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用逆向蒸发法制备唑来膦酸脂质体。实验分组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予以新鲜培养基,对照组予以含10μmol·L^(-1)唑来膦酸的完全培养液,实验组予以含10μmol·L^(-1)唑来膦酸脂质体的完全培养液。于干预24,48和72 h后,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口腔上皮癌KB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唑来膦酸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0.72 nm,包封率83.56%,载药量5.21%,平均电位-18.21 mV。干预24 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4.87±7.23)%和(65.27±5.11)%;干预48 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35.34±4.22)%和(55.11±7.11)%;干预72 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22.67±6.54)%和(48.22±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用逆向蒸发法制得的唑来膦酸脂质体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符合制剂学要求。唑来膦酸脂质体对口腔上皮癌KB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唑来膦酸游离药。
- 张莹张泽标陈巧凤陈燕茹
- 关键词:口腔上皮癌KB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