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俊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市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青少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五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观察5例儿童青少年MALT淋巴瘤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5例MALT淋巴瘤分别发生在胃窦、眼眶、腮腺及鼻咽部,患者均无B症状,仅表现为局部肿块和溃疡,其中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余4例均无淋巴结肿大.(2)5例均具有成人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细胞形态表现为单核样B细胞或中心细胞样细胞,伴有浆细胞分化(2/5),可见滤泡植入及淋巴上皮病变(3/5).(3)免疫表型没有特异性的标志物,需综合诊断.(4)2例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阳性.(5)4例得到随访,1例予利妥昔单抗治疗,1例服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2例未进一步治疗.4例均生存,且未见复发.结论 儿童青少年MALT淋巴瘤具有成人MALT淋巴瘤相似的病理特征及惰性的临床经过,预后较好.但由于患者发病年龄低,常容易误诊及漏诊.
- 胡洁谢建兰周智俊周小鸽
- 关键词:青少年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类型构成与预后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reast,PLB)的组织学类型构成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115例PLB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结果,总结其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为主(113/115),中位年龄52岁(27~81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结节.10例(8.7%)伴有B症状.肿物主要局限于乳腺(80.9%,93/115),22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肿块平均直径3.0 cm(范围0.5~9.0 cm),均为单侧乳腺受累,左右侧无差异.106例(92.2%)为非霍奇金成熟B细胞淋巴瘤,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64.3%)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17.4%).5例(4.4%)成熟T/NK细胞淋巴瘤,包括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7%)、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0.9%)、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0.9%)及未分类型(0.9%).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4例(3.5%).根据Ann Arbor分期标准,ⅠE期93例(ⅠEB期6例),ⅡE期22例(ⅡEB期4例).115例中92例获得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122个月),13例死亡,5年总生存率为85.3%;B症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PLB较为少见,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乳腺癌鉴别较困难,组织学类型较多,其中DLBCL最多见,其次是MALT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罕见.PLB肿瘤分期早,预后较好,但伴发B症状者预后较差.
- 周智俊谢建兰韦萍周小鸽
- 关键词:乳腺肿瘤预后
- 伯基特淋巴瘤伴肉芽肿反应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探讨伯基特淋巴瘤(BL)伴肉芽肿反应的研究进展及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BL伴肉芽肿反应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6岁男性,因右颌下无痛肿物入院检查,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中央见肉芽肿形成及大量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周边见大量成片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示Ki-67阳性(>90%),CD20弥漫阳性,CD10阳性,C-myc阳性(>90%),FISH检测示MYC重排,病理诊断为右侧颌下淋巴结BL伴肉芽肿反应。患者术后未进行治疗,随访5年内未见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肿大。查阅国内外关于BL伴肉芽肿反应相关的文献,选择病理活检确诊的BL伴肉芽肿反应病例11例,显示淋巴结非霍奇金BL伴肉芽肿反应发生在下颌4例,颈部淋巴结2例,右腋窝淋巴结2例,腹部3例;EBV阳性率100%;MYC重排阳性100%,其中MYC基因异常基因1例t(8;22),5例t(8;24);随访10例,预后完全缓解4例,健康6例,未知1例。结论BL伴肉芽肿反应病例极为罕见,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挑战性,这类患者往往预后较好,可能不需要进一步的放化疗。
- 周智俊陈艳郑凤春
-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预后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2月-2015年10月我院普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中28例远癌正常胃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GFR与远癌正常胃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和21.4%,癌组织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癌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GFR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2个月,显著低于阴性患者25.4个月(HR=2.01,95%CI:1.22~3.84,P〈0.05)。结论:EGFR蛋白在人胃癌各级组织中表达率较高,阳性与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
- 徐丽艳杨金镇葛玲陈艳周智俊杨清云郑凤春柳淑静陈奋发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胃癌预后
- 基底样乳腺癌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基底样乳腺癌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筛选出29例基底样乳腺癌;分析三阴性乳腺癌、基底样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点,对比三阴性乳腺癌中基底样乳腺癌与非基底样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及分级,并分析CK5/6、CK14用于从三阴性乳腺癌中筛选基底样乳腺癌的临床价值。结果三阴性乳腺癌与基底样乳腺癌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点,如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直径、发病部位,及组织学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乳腺癌中基底样乳腺癌与非基底样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及分级亦相似,但基底样乳腺癌Ⅱ级、Ⅲ级非特殊浸润性癌比例显著高于非基底样乳腺癌,且非基底样乳腺癌Ⅱ级、Ⅲ级浸润小叶癌比例显著高于基底样乳腺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样乳腺癌高度表达CK5/6、CK14,利用CK5/6、CK14单独从三阴性乳腺癌中筛选基底样乳腺癌分别占75.86%、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使用占96.67%,且CK5/6与CK14呈正相关(r=0.541,P<0.05)。结论基底样乳腺癌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大部分重叠,CK5/6、CK14可作为从三阴性乳腺癌中筛选基底样乳腺癌的标记物。
- 陈艳葛玲徐丽艳周智俊杨金镇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