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素琼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点
  • 1篇川崎
  • 1篇川崎病

机构

  • 1篇凉山州第一人...
  • 1篇凉山州第二人...

作者

  • 1篇杨玉湘
  • 1篇石艳
  • 1篇杨尧
  • 1篇戴莉
  • 1篇陈素琼

传媒

  • 1篇四川医学

年份

  • 1篇2015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四川省凉山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川崎病(KD)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我州各医院住院的KD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22所医院,有KD患儿356例。发病年龄2个月~14.1岁,中位年龄为2.3岁;发病高峰为2岁,91.6%患儿〈5岁;男:女=1.36:1。2005年及2010年有两次发病高峰,每年于7~8月为发病高峰期,1月份发病例数最少。复发率为1.4%,男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6例中彝族儿童仅6例,其发病率与汉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近期死亡病例,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而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不完全KD发生率为31.7%。使用IVIG 1g/kg者较使用2g/kg者更易对丙球无反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害率为37.9%,完全KD与不完全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2年至2010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KD发病年龄特征、性别比例与国内一些地区及日本相似。但发病季节与国内一些地区及日本、美国等不一致,每年仅有夏季一个流行高峰期。彝族儿童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儿童。
陈素琼石艳戴莉杨尧杨玉湘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