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朝霞

作品数:14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综合征
  • 3篇肝炎
  • 2篇心肌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综...
  • 2篇医务
  • 2篇医务人员
  • 2篇预后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器官
  • 2篇综合征出血热
  • 2篇慢性
  • 2篇发热
  • 2篇发热伴血小板...
  • 2篇发热伴血小板...
  • 2篇并发
  • 2篇出血热
  • 1篇丹参

机构

  • 13篇潍坊市益都中...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4篇孙朝霞
  • 5篇杨谦
  • 5篇赵利
  • 4篇倪秀莹
  • 4篇夏德全
  • 4篇吴翠萍
  • 3篇曹显刚
  • 3篇孙希平
  • 1篇张立花
  • 1篇冯爱芳
  • 1篇冯爱芳
  • 1篇魏锦兰
  • 1篇李少华
  • 1篇王爱萍
  • 1篇张海滨
  • 1篇范建高
  • 1篇郑晓英
  • 1篇刘小伟

传媒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及肝酶谱的检测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 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孙朝霞曹显刚赵利倪秀莹吴翠萍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D-二聚体心肌酶谱肝酶谱
早期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早期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9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的患儿纳为干预组;未及时干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病程、重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干预组患儿病程缩短,重症发生率低,并发症少,无死亡病例,治疗费用少;对照组病程长,重症发生率高,并发症多,死亡2例,治疗费用多,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及早进行风险评估及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赵利魏锦兰孙朝霞夏德全
关键词:手足口病早期干预预后影响
前列腺素E_1治疗慢性肝病剂量与疗程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孙朝霞冯爱芳王爱萍吴翠萍李红军
关键词:前列腺素E1肝炎
一起中小学生爆发EB病毒感染的调查
2003年
孙希平孙朝霞
关键词:EB病毒感染
强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86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强肝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和ALB)、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以及IV-C)和血清TGF-β1、TIMP-1、MMP-1水平的变化,以及肝脾B超检查等。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下降(P<0.01);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以及Ⅳ型胶原(IV-C)水平也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组血清TGF-β1和TIMP-1水平明显降低,MMP-1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脾脏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肝胶囊能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减少TIMP-1从而使基质金属蛋白酶分解降低,升高MMP-1水平,改变ECM的降解和沉积,达到阻止肝纤维化发展、改善肝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吴翠萍孙朝霞曹显刚
关键词:强肝胶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恩替卡韦
小儿恙虫病46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恙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6例小儿恙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儿全部治愈;外斐氏反应OXK阳性45例;误诊25例;18例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组织损害,以肝、呼吸道、胃肠损害和血小板下降为主,少数有肾脏损害。
孙朝霞杨谦曹显刚
关键词:小儿恙虫病多器官损害
59例老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9例老年SFT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后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9例)。比较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及转归,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59例患者均出现MODS,其中治愈者50例,病死9例,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放弃进一步治疗而自动出院(将自动出院病例归入死亡组),病死率为18.64%(11/59)。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等器官受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器官损害数量增加,病死率随之增高。患者受损器官严重程度、男性、高热(≥39.0℃)、热程>3 d以及发病后就诊晚(≥6 d)等因素,与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器官损害严重度、男性、高热、热程及就诊时间延迟等是预后不良、死亡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张海滨刘小伟倪秀莹赵利夏德全孙朝霞杨谦吴翠萍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
丹参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等作用。实验证明应用丹参能减轻酒精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但是能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尚鲜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探讨丹参对实验大鼠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孙朝霞范建高郑晓英
关键词: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丹参
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1例布鲁氏菌病并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个案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病(布病)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以及两种疾病可能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查阅病历等方式获取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1例布病合并DLBCL患者临床、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进行脊椎磁共振成像、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及骨髓穿刺病理检查等。结果 病例为青年男性,经常接触生羊肉,临床症状以腰痛及关节疼痛为主,化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见布鲁氏菌生长,骨髓病理免疫组化提示DLBCL,给予规范抗布病、免疫化疗及骨髓移植术等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死于骨髓移植后严重感染。结论 布病并发DLBCL的情况较为罕见,但仍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倪秀莹孙朝霞李少华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骨关节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影响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为诊治该类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发生血流感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至血流感染发生后3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存活组,对纳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2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入组124例患者,死亡55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女性及年龄为46~65岁患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且多数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5分。2组感染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合并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脓毒性休克、12 h内应用抗生素患者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6~65岁(OR=3.450,95%CI:1.042~11.420),感染前MELD评分>25分(OR=6.949,95%CI:2.080~23.209),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OR=3.142,95%CI:1.013~9.747),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OR=5.260,95%CI:1.681~16.459)的患者病死率更高(P均<0.05)。结论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如果年龄在46~65岁、感染前MELD评分>25分,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预后差。
孙朝霞张洁利倪秀莹杨谦涂波
关键词:肝硬化肝衰竭血流感染预后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