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利

作品数:17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血小板
  • 8篇血小板减少
  • 8篇血小板减少综...
  • 8篇综合征
  • 8篇发热
  • 8篇发热伴血小板...
  • 8篇发热伴血小板...
  • 3篇心肌
  • 3篇肌酶
  • 2篇多器官功能
  • 2篇心肌酶
  • 2篇心肌酶谱
  • 2篇血清
  • 2篇医务
  • 2篇医务人员
  • 2篇伤风
  • 2篇破伤风
  • 2篇器官
  • 2篇重型
  • 2篇重型破伤风

机构

  • 15篇潍坊市益都中...
  • 2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7篇赵利
  • 7篇吴翠萍
  • 6篇倪秀莹
  • 6篇夏德全
  • 5篇曹显刚
  • 5篇孙朝霞
  • 3篇杨谦
  • 3篇孙希平
  • 1篇张建中
  • 1篇魏锦兰
  • 1篇张海滨
  • 1篇肖迪
  • 1篇姜海
  • 1篇李少华
  • 1篇王磊
  • 1篇刘小伟
  • 1篇董学军

传媒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心肌损害5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提供客观有效的理论数据,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进一步了解。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SFTS心肌损害患者56例(之前无心脏疾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心脏指标、肌红蛋白(MB),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及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相关代谢产物谱。另收集12例患者全血和血清作为对照组,记录B型尿钠肽、心率及血常规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FTS心肌损害患者血小板、白细胞与对照比较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LDH、AST、α-HBDH、CK、CK-MB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TS患者应及时做相应的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病症并及时治疗,减缓心肌损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降低SFTS心肌损害加重的心力衰竭病死率,挽救患者生命。
吴翠萍赵利
关键词: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
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收集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经过及死亡原因,探讨早期诊断方法。17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1岁,以男性为主,均有野外作业史或田间劳作史,15例有基础疾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1例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肺水肿,1例死于阿斯综合征,6例死于难治性休克、DIC,9例死于病毒性脑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要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接诊医师应详细问诊,行实验室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综合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加重,甚至死亡。
倪秀莹董学军赵利吴翠萍夏德全
关键词:发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
布鲁氏菌病患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尿液蛋白进行通量化鉴定,发现与诊断布病相关的候选标示蛋白,并挖掘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和生物标志物应用信息。方法收集布病患者及非布病患者尿液样本各10例,采用基于质谱的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与布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高通量生物信息学软件深入挖掘,确定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疾病相关通路并筛选生物标志分子。结果本研究定性鉴定到1 817个蛋白,以|Fold Change (log2)|>1.5和BH法校正P<0.05为标准,发现尿液中布病相关差异表达蛋白185个(13个蛋白表达上调,172个蛋白表达下调),其中有17个蛋白在人的尿液中首次发现并呈现疾病表达差异;布病尿液样本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缺失表达,其与蛋白CD300分子样家族成员f(CD300LF)、血清类粘蛋白1和2(ORM1,ORM2)、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SH3结构域谷氨酸富集样蛋白3(SH3BGRL3)、半胱氨酸丰富跨膜BMP调节剂1(CRIM1)和谷氨酸氨连接酶(GLUL)是潜在的诊断布病、预测布病并发症的尿液标示蛋白。结论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布病患者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为布病的快速诊断、发现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分子,同时也为布病发病机制的揭示提供了分子线索。
杨文涛张建中吴翠萍王磊赵利倪秀莹蓝峰姜海肖迪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
血液灌流对重型破伤风患者血清肌酶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重型破伤风患者血清肌酶的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确诊的15例重型破伤风患者施行血液灌流治疗,灌流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5例型破伤风患者共进行45次血液灌流治疗,灌流前后CK、CK-MB、AST、LDH均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重型破伤风,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肌酶,有利于恢复,是治疗破伤风患者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孙希平曹显刚赵利
关键词:血液灌流重型破伤风血清肌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酶谱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的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各期心肌损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1年5月~2014年8月收住院的86例既往无心脏疾患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三期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86例患者入院次日早晨采空腹静脉血4ml送检心肌酶谱,后每2日行心肌酶谱检查1次,至恢复正常为止,平均每人查心肌酶谱7.2次。记录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期所有患者的心肌酶谱异常,AST、CK、CK—MB、A—HBDH明显升高,特别是CK、CK—MB显著上升,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心肌酶谱异常改变达到高峰,恢复期逐渐下降至正常。说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异常出现早,而恢复相对较快。另外SFTS普通型与危重型患者比较,CK及CK—MB在发热期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期,虽都明显升高,但危重型患者心肌酶谱各指标较普通型上升幅度大,两组升高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心肌酶谱普遍发生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心肌酶谱异常越明显,较客观的反映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的普遍性及心肌受累程度,故对本病患者应及时做心肌酶谱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时处理,避免心脏损害相关风险发生,降低病死率。
吴翠萍赵利曹显刚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及肝酶谱的检测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 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孙朝霞曹显刚赵利倪秀莹吴翠萍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D-二聚体心肌酶谱肝酶谱
早期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早期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9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的患儿纳为干预组;未及时干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病程、重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干预组患儿病程缩短,重症发生率低,并发症少,无死亡病例,治疗费用少;对照组病程长,重症发生率高,并发症多,死亡2例,治疗费用多,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及早进行风险评估及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赵利魏锦兰孙朝霞夏德全
关键词:手足口病早期干预预后影响
医务人员对HIV/AIDS病人歧视态度的研究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医护人员对HIV/AIDS病人的歧视及艾滋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3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抽取3家医院共29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Zelaya艾滋病歧视量表、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问卷。结果①医务人员艾滋病歧视量表得分(2.11±0.72),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担心感染(2.20±0.79)、耻辱偏见(2.13±0.74)、社会歧视行为(2.07±0.73)、个人歧视行为(2.04±0.78)。②有50名(16.95%)医务人员存在艾滋病歧视,245名(83.05%)不存在艾滋病歧视。③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2分~5分,均分4.56±0.65,总体知晓率为91.32%;职业暴露处理与防护知识2分~6分,均分3.98±1.09,总体知晓率为66.33%。④女性、艾滋病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处理与防护知识是影响医务人员艾滋病歧视的危险因素(OR=0.397、0.582、0.674)。结论医务人员群体仍存在对HIV/AIDS病人的歧视态度,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处理与防护知识的培训,降低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歧视,以推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
孙朝霞杨谦赵利
关键词:医务人员艾滋病歧视
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变量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CIM+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CD4+T)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变量(△TLC)的相关性,探讨用△TLC预测CD4+T在监测HIV疾病进展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分析91例HIV/AIDS患者CD4+T和TLC及△CD4+T和△TLC的相关性,通过ROC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寻找能有效预测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350个/μl,时TLC的范围;△CD4+T淋巴细胞数为50个/μl、100个/μl、200个/μl、300个/μl时△TLC的范围。结果91例HIV/AIDS患者CD4+T和TLC相关系数r为0.716,P〈0.01;△TLC和△CD4+T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809,P〈0.01。用1300个/μl和1700个/μl TLC预测CD4+T200个/μl和350个/μl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用△TLC 170个/μl、330个/μl、630个/μl、910个/μl分别预测△CD4+T50个/μl、100个/μl、200个/μl、300个/μl,各项预测指标基本上在90%以上,显著高于相同时间下TLC预测CD4+T的效果。结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CD4+T)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变量(△TLC)具有直线相关性。在条件匮乏的艾滋病高发区,可以应用△TLC预测△CD4+T.比TLC更加直观、准确的反映HIV感染者疾病进展和评价AIDS患者HAART的疗效。
孙希平夏德全赵利
关键词:HIVCD4+T淋巴细胞计数
恩替卡韦联合强的松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9例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强的松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9例HBV-GN患者,定量PCR测得血清HBVDNA≥104拷贝/mL,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和强的松1mg/kg·d。于治疗后1、3、6、12个月复查血常规、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清HBV标志物变化。结果恩替卡韦联合强的松治疗HBV-GN总有效率94.7%(18/19),显效率为63.2%(12/19),无效1例;治疗3、6、12个月HBVDNA累计转阴的分别有13、15例和17例;治疗6、12个月HBeAg转阴的分别有1例和2例,抗-HBe转阳的只有1例。结论 HBV-GN以肾病综合症为主,恩替卡韦联合强的松治疗HBV-GN效果显著、安全、耐药率低。
夏德全赵利曹显刚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恩替卡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