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群
- 作品数:36 被引量:28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论文学鉴赏中的“事赝而理亦真”
- 2006年
- “事赝而理亦真”,即作家所写的事物可以虚假,但情理却必须真实。这说明,文学可以虚构,但读者对此虚构不能拘泥较真,而应当于作品语言文字之外,寻其精神灵妙。虚构必须要在“理亦真”(情理真实)的范围之内。“理亦真”与“不涉理路”、“无理而妙”并不矛盾。
- 余群
- 关键词:文学虚构情理
- 深刻的理论 全面的论述——评查清华著《明代唐诗接受史》
- 2008年
- 查清华先生的著作《明代唐诗接受史》对明代唐诗学做了深入和全面的论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纵线贯穿,分门别类;理论深刻,分析透彻;材料翔实,论述全面。该著作具有相当可观的学术价值。
- 余群
- 关键词:学术价值
- 登高望远 睥睨群雄——说说毛泽东同志的登临之作
- 2008年
- 毛泽东同志创作了大量的登临之作,如果我们把毛泽东的登临之作与古代诗人的登临之作进行比较,就能非常容易地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时间观念上,古人往往是怀恋往昔,而毛泽东是歌颂今朝;二、在功业追求上,古人往往是自叹卑微,而毛泽东是舍我其谁;三、在情感体验上,古人往往是悲观失意,而毛泽东是乐观豪迈。
- 余群
- 关键词:毛泽东
- 先秦诗乐之“成”释义——兼论孔子“成于乐”的文化蕴含和创新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先秦礼乐文化中,诗乐在治国与育人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诗乐之"成"以其丰富的内涵,创造了大量的表达方式,如"成均"、"成于乐"、"以成"、"三成"、"六成"等。在各种表述中,"成"不仅可以做名词,还可以做动词。做名词时,不仅指诗乐的一个段落,还包括整个诗乐的演奏过程。做动词时,表示完成、成就之义。孔子所言"成于乐"包含了从诗乐的具体单位、完整过程,上升到人格完善的哲理高度。
- 余群陶水平
- 李杜诗歌中自我形象的比较
- 2007年
- 李杜诗歌都有多处表现自身的形象。两相比较,他们的自身形象同中有异。一是两者有着相同的胸襟:坦荡开阔;二是不同的性格:从洒脱到深情;三是不同的气质:从张扬到内敛;四是不同的艺术风格:从理想到现实。总之,从李白到杜甫,唐朝正好经历了一个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盛唐朝气蓬勃的时代特征造就了他们共同的博大胸怀。而唐朝从盛到衰的社会变迁,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不同之处。
- 余群
- 关键词:杜甫自我形象
- “悠然见南山”之“见”之我见被引量:1
- 2004年
-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作者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成对应的关系,则是为了表达自己随心所欲、意无所属的情感和心境。另外,从文章的句法来看,读成"见"("jian"),则"采菊东篱下"与"悠然见南山"两句句法相似,这也符合我国语言对称的特点。
- 余群
- 关键词:《饮酒》诗歌鉴赏陶渊明语音
- 孔子对诗乐范畴“兴”的拓展
- 2013年
- "兴"起源于一种盛大的祭祀表演。由于祭祀往往伴随着诗乐,所以,"兴"的初起之义是《周礼》所言"六诗"中的一种体裁。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乐范畴"兴"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孔子谈话往往具有"兴"的技巧;二,孔子首次以"兴"解释《诗经》;三,孔子在理论上总结了"兴"的鉴赏原则,并进一步以此评论《诗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余群
- 关键词:诗乐体裁创作手法
- 论王国维悲剧的精神实质被引量:2
- 2006年
-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主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余群
- 关键词:悲剧
- 语必惊人总近情——袁枚对杜甫天性多情的推崇及其对后人的影响
- 2008年
- 从晚唐以来,人们给予杜甫"诗史"、"诗圣"和"集大成者"之美誉,其实质都是集中在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到了清代,性灵派领袖袁枚独树一帜,高举"情"的大旗,认为杜甫是天性多情之人,并对杜甫之情的多重内涵赋予了新的解释。显然,袁枚把关注的焦点从诗歌转向了诗人本身。这种评论对后人,尤其是梁启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袁枚对杜甫的评论使"情圣"之称呼之欲出。
- 余群
- 关键词:情圣
- 试论文学范畴“兴”的含义被引量:2
- 2005年
- 兴,就是先说所感之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它含有意韵和声韵,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联想。“兴”作为艺术手法,首先在《诗经》里不自觉地大量运用。孔子是对“兴”进行理论建树的第一人。他的“兴于诗”和“兴观群怨”说,郑众的“兴者,托事于物”说,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说,是分别从读者接受、作家创作、作品鉴赏三个方面来解释“兴”的。他们三家的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人们对“兴”的界说仍然在他们的理论范围内。所以,对“兴”的定义,应当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准确把握。
- 余群
- 关键词: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