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绮伦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由华兹华斯的诗《杜鹃颂》来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 2007年
-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的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杜鹃”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分别有其不同的联想意义。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求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注意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 罗绮伦刘琼
- 关键词:杜鹃文化内涵文化背景
- 两首伦敦诗的欣赏与比较
- 2007年
- 伦敦古城历来是画家笔下的胜景和文人墨客讴歌谱写的对象。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但这两首题目相同的诗在主题、语言特征方面却同中有异,对它们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两首名诗的创作意蕴。
- 罗绮伦
- 关键词:威廉·布莱克主题语言特征
- 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薇薇的女性形象
- 2014年
- 评论家普遍认为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Mr.Warren’s Profession,1894)当中,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Vivie)这个角色体现了萧伯纳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理想,是一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社会上独立自主的理想与追求。而通过文本和叙事方法的详细剖析可以看出,薇薇形象的本质是创作者处在男性话语主导体系中所塑造出的男性典范形象,而并非是独立的新女性代言人。在创作薇薇这个形象的过程中,萧伯纳实际上是在用男性的视角和蓝本进行创作,整部作品中薇薇的形象是一种男性话语权对当时社会女性从思想到行为的控制。
- 罗绮伦
- 关键词:《华伦夫人的职业》男权社会文本解读叙事方式
- 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效度研究
- 传统的翻译和听说教学法近年来渐渐让位于交际教学法,但人们对于交际法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听说活动,通过听说活动的开展来发展交际能力,而对于写作教学的交际性认识不够.基于以上观点,为改变写作教学的这种现状,作者提出应在大学英语...
- 罗绮伦
-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教学法问卷调查
- 文献传递
- 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被引量:2
- 2008年
-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选择工作,加强学生课后个性化阅读,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 罗绮伦
-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本学习个性化阅读
- 从《雪夜停在林边》看西方文学中的死亡象征
- 2007年
-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从而使他的这首短诗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除了树林以外,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死亡象征还有水、火、各种动物以及陌生的他人之死等等。
- 罗绮伦
- 路就是全部——谈薇拉·凯瑟“迁移”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被引量:1
- 2011年
- 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 赵伟罗绮伦
- 关键词:移民文化迁移
- 《理发》中的叙述视角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选择的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巧妙逼真地刻画出一个个来自于当时真实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缩微式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自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使故事的叙述在具有真实感的同时又多了一层荒诞感,给接受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 罗绮伦赵伟
- 关键词:《理发》真实感荒诞感审美体验
- 简析语言前景化现象的深层理论依据被引量:11
- 2002年
- 介绍了语言前景化理论的产生及其在不同层面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试图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及语言的表意功能方面探讨前景化现象的深层理论依据。最后指出:系统化的前景化现象必须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
- 罗绮伦刘琼
- 关键词:语言表意功能逻辑关联
- 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反讽策略
- 2007年
-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小说叙事策略,它在《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反讽手法,尤其是言语反讽和人物反讽在小说中的的得体运用,既深化了美国南方新旧矛盾冲突的内涵,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 罗绮伦
- 关键词:叙事策略言语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