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华亮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关节
  • 2篇手术
  • 2篇踝关节
  • 2篇踝关节骨折
  • 2篇颈骨
  • 2篇颈骨折
  • 2篇股骨
  • 2篇股骨颈
  • 2篇股骨颈骨折
  • 2篇关节骨折
  • 2篇复位
  • 1篇带线
  • 1篇带线锚钉
  • 1篇血运
  • 1篇远端
  • 1篇折手
  • 1篇折手术治疗
  • 1篇正三角形
  • 1篇中空钉

机构

  • 4篇苏州市相城人...
  • 2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苏州市相城区...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姜华亮
  • 3篇徐厚高
  • 1篇程宇
  • 1篇席红波
  • 1篇李荣群
  • 1篇陈金
  • 1篇徐志钢
  • 1篇徐志刚
  • 1篇金耀

传媒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讨论实施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方便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做出对比,包括骨折部位、腕关节尺侧,分别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实施对比;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骨折部位,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为(2.73±1.74)分,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1.25±0.54)分;腕关节尺侧疼痛评分中,术后3个月为(2.28±0.49)分,术后6个月为(1.04±0.30)分。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为(2.08±0.56)分,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0.70±0.26)分;腕关节尺侧疼痛评分中,术后3个月为(1.64±0.30)分,术后6个月为(0.68±0.20)分。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骨折部位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腕关节尺侧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4例(4.0%),对照组18例(18.0%),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可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而言,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将患者并发症有效控制,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可将手术治疗推广应用。
姜华亮
关键词:骨折手术保守
不同手术入路对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影响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传统入路组(n=29)和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治疗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4.86±12.35)min和(53.28±13.77)d,均短于传统入路组的(67.91±14.73)min和(74.94±13.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出血量为(127.31±6.24)ml,少于传统入路组的(154.28±10.0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治疗优良率为93.5%(29/31),高于传统入路组的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31),低于传统入路组的20.7%(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入路比较,后外侧入路可以有效提高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对患者损伤较小,安全性佳。
徐厚高姜华亮王慧徐志钢查国春陆国海
关键词:手术入路复位固定踝关节骨折手术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术中修复与不修复深层三角韧带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术中修复与不修复深层三角韧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12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24例内踝前丘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其中62例骨折固定后探查并修复断裂的深层三角韧带(观察组),62例单纯进行骨折内固定而不修复三角韧带(对照组)。结果 1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24)个月。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踝穴内侧距离更小,踝关节跖屈角度与踝关节背伸角度更大,疼痛VAS评分更低,并且足踝功能AOFA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内踝前丘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时,修复深层三角韧带患者的整体疗效要优于不修复深层三角韧带患者,修复深层三角韧带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发生率并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因此建议临床医师修复深层三角韧带。
徐厚高程宇冯炜炜陈金姜华亮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线锚钉
中空钉正三角形固定股骨颈骨折对股骨头血运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究中空钉正三角形固定股骨颈骨折对股骨头血运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在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I组(正三角置钉)和II组(倒三角置钉),观察两种方式对股骨头血运影响。结果 1年后,I组发生股骨头坏死概率为6.67%,II组为26.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使用中空钉正三角形固定术进行治疗,安全有效,对股骨头血运影响小。
姜华亮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运股骨头坏死
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124例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收集对病人术后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项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4例病人中失访4例,病死9例;所有病人髋关节Harris各维度评分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0.05);单因素分析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后功能锻炼、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白蛋白含量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具有相关性(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后功能锻炼、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淋巴细胞计数均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徐厚高金耀王慧姜华亮潘茂圣徐志刚杨国斌席红波李荣群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