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源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小板
  • 3篇药物
  • 3篇细胞
  • 3篇氯吡格雷
  • 2篇血性
  • 2篇他汀
  • 2篇他汀类
  • 2篇他汀类药
  • 2篇他汀类药物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类药
  • 2篇类药物
  • 2篇急性
  • 1篇代谢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态

机构

  • 7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永源
  • 3篇周伯荣
  • 3篇李晓莹
  • 2篇钟广宏
  • 1篇聂万峰
  • 1篇邓小莹
  • 1篇罗建华
  • 1篇范永祥
  • 1篇王鼎
  • 1篇关海涛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医师在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反复脑卒中,警惕氯吡格雷抵抗被引量:1
2020年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目前它已是世界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第一的疾病。在我国,近7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除此之外,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有关普查提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高达17.7%。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及二级预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早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也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复发。但是,在临床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患者虽然规律服用氯吡格雷,但仍会出现脑卒中,这种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较低的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接下来笔者跟大家分享一则病例。
陈永源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氯吡格雷抵抗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治疗高复发率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CYP3A4代谢与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降脂疗效的比较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服用高强度的阿托伐他汀(40 mg/d)或瑞舒伐他汀(20 mg/d)对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降脂疗效。方法初选80例,最终入组并观察完成66例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各33例,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服用氯吡格雷1 w后、加用他汀1 m后、3 m后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脂、肌酶、肝酶等相关指标,观察3 m内的主要心脑血管等不良事件。结果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在加用他汀1 m后、3 m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同期对比无差异。3 m随访期间,服用高强度的他汀后两组患者的CHOL、LDL-C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但同期对比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为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但有个别患者出现肌酶或肝酶升高,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服用高强度的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且降脂疗效相近。
钟广宏周伯荣关海涛罗建华陈永源李晓莹
关键词:脑梗死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5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两组认知功能,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随访观察组1年,观察发病1周及1年后MoCA评分变化。结果两组认知损害率相比,观察组37.78%(17/45)高于对照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抽象思维能力、延迟记忆力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命名、语言及定向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发病1周(20.46±3.86)及1年后MoCA(20.03±3.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观察组患者完成1年随访,13例发病1周MoCA评分<23分,1年后MoCA评分为(17.13±3.51)分,明显低于入院时(19.81±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风险较高,以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抽象思维能力及记忆力损害为主;随病程延长,部分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加重趋势;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邓小莹范永祥陈永源聂万峰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遗传因素对不同CYP450代谢药物所致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影响
【研究背景与目的】  血小板抵抗的发生率较高,目前考虑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多态性、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合并药物的影响等。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固定搭配,而...
陈永源
关键词:血小板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基因多态性
文献传递
PL-11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与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价PL-11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价值。方法:使用PL-11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与流式细胞术,检测95例服用氯吡格雷抗凝治疗的、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流式细胞术中测定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磷酸化而计算出来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Platelet Response Index)≥50%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差异。结果:经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Adenosine Diphosphate)诱导的PL-11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Max Aggregation Ratio)与血小板反应指数(PRI)的相关性分析(r=0.898,P<0.001),说明两种检测方法存在明显相关。其中,PL-11测得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范围均较血小板反应指数广。结论:PL-11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与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致性,其应用价值可供临床及实验室参考,可以用于氯吡格雷反应性的评价。
陈永源周伯荣钟广宏李晓莹高万里罗建华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多巴胺抑制Erastin诱导PC12细胞系铁死亡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巴胺在不同诱导剂导致的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qPCR鉴定PC12的肿瘤特异性基因和神经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通过细胞存活率评价生理浓度范围内(0~100μmol/L)不同浓度(0、6. 25、12. 5、25、50和100μmol/L)的多巴胺对PC12存活的影响,以及对药物诱导的铁死亡、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PC12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和多巴胺保护PC12过程中PI、Annexin V和细胞周期的情况。结果 PC12表达肿瘤特异性基因和部分神经类基因。多巴胺在浓度25、50和100μmol/L时对PC12细胞有杀伤效果。生理浓度多巴胺特异性保护Erastin诱导的PC12细胞铁死亡。多巴胺能有效的降低Erastin造成的PI、Annexin V双阳性细胞上升和S期到G2/M期阻滞。结论生理浓度多巴胺对PC12有细胞毒性,并可以保护PC12抑制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
高万里王鼎李晓莹陈永源周伯荣
关键词:PC12多巴胺细胞死亡
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检测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就诊并住院的首发抑郁症患者40例(抑郁症组)和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4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FGF-22和GFAP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试研究对象的执行功能,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析血清FGF-22和GFAP水平与HAMD-17评分及执行功能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GF-22、GFAP的诊断价值。结果:抑郁症组患者血清GFAP水平、HAMD-17评分、WCST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FGF-22水平、WCST正确应答数和完成分类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抑郁症组患者血清FGF-22浓度与WCST正确应答数和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P<0.05),与HAMD-17评分、WCST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呈负相关(P<0.05);抑郁症组患者血清GFAP水平与WCST正确应答数和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P<0.05),与HAMD-17评分、WCST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GF-22诊断首发抑郁症的最佳界点为194.3 ng/mL,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72.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95%的置信区间为0.755-0.941);GFAP诊断首发抑郁症的最佳界点为1128 ng/L,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85.0%,AUC为0.866(95%的置信区间为0.785-0.948)。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清FGF-22和GFAP水平与患者抑郁严重程度和执行功能损害有关。
赵子洲莫煊郑银佳孔雪燕陈永源
关键词:首发抑郁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