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雪君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川乌
  • 2篇配伍
  • 2篇川乌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毒性评价
  • 1篇血中移行成分
  • 1篇药动学
  • 1篇药动学研究
  • 1篇移行成分
  • 1篇肾毒
  • 1篇肾毒性
  • 1篇生物碱
  • 1篇乌头
  • 1篇乌头类
  • 1篇乌头类生物碱
  • 1篇马钱
  • 1篇马钱子
  • 1篇雷公藤
  • 1篇瓜蒌

机构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许妍妍
  • 3篇李遇伯
  • 3篇郭雪君
  • 1篇张艳军
  • 1篇吴环宇
  • 1篇杜俊
  • 1篇谷彩云

传媒

  • 2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肾毒性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在5种中药毒性评价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考察前期发现的肾毒性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已知具有肾毒性的5种中药雷公藤、马钱子、广防己、大黄和苍耳子提取液ig给予大鼠建立肾脏损伤模型,收集给药1和7 d后的血样,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检测5种肾毒性生物标志物胸苷、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6∶1)、LPC(18∶4)、LPC(20∶5)和LPC(22∶5)水平,建立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模型对其毒性进行判断;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Cr和BUN的水平;各组大鼠于取血后处死,迅速取肾脏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表现。结果对照组没有表现出毒性。5种中药在给药1 d后,生化检测没有发现肾脏损伤,肾毒性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发现异常;在给药7天后,SVM的预测结果与生化和病理检测结果一致,均出现肾毒性。结论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可将肾毒性小分子代谢物更加灵敏、快速、准确地用于中药肾脏毒性评价,对于临床药源性肾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郭雪君谷彩云许妍妍李遇伯张艳军
关键词:代谢组学肾毒性雷公藤马钱子苍耳子
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在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鉴定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的入血成分,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特征。方法大鼠ig给予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提取物,收集血浆样品并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入血成分,由半定量分析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结果检测配伍组20个成分,均为来自于生川乌的原形成分,配伍组中双酯型生物碱的相对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醇胺型生物碱中宋果灵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他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能够改变其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内过程。
许妍妍杜俊郭雪君吴环宇李遇伯张艳军
关键词:川乌白蔹白及配伍移行成分
生川乌瓜蒌不同配伍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考察生川乌瓜蒌不同配伍比例醇提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比较瓜蒌对其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灵敏、专属、快速的测定大鼠血浆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ig生川乌与瓜蒌1∶0、6∶1、1∶6配伍醇提液,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分析,经DAS 2.0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tmax和t1/2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生川乌与瓜蒌6∶1配伍组tmax显著减小(P<0.05),生川乌与瓜蒌1∶6配伍组tmax显著增加(P<0.01、0.001),且t_(1/2)显著降低(P<0.05、0.01),提示生川乌与瓜蒌不同配伍比例影响了3种生物碱的吸收和消除过程。结论生川乌与瓜蒌配伍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药动学过程,配伍比例是其配伍禁忌的重要条件。
许妍妍郭雪君李遇伯张艳军
关键词:生川乌瓜蒌配伍药动学LC-MS/M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