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妍妍
- 作品数:37 被引量:26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痹祺胶囊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被引量:9
- 2021年
-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临床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概念和核心理论,建立了中药质量控制系列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药质量研究新模式,为中药品种的现代化研究指明了方向。以痹祺胶囊药效学、药动学研究为实例,在Q-Marker理论的指导下,从特有性、可测性、有效性和中药理论关联性等方面对痹祺胶囊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士的宁、马钱子碱、甘草苷、丹酚酸B、甘草酸、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为痹祺胶囊的质量控制及二次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也为建立痹祺胶囊的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可溯源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 张星艳张星艳李新许妍妍许妍妍高晶曾勇王玉丽王玉丽
- 关键词:痹祺胶囊马钱子碱甘草苷丹酚酸B隐丹参酮
- 一测多评法测定乌头类药材中生物碱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定量测定乌头类药材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乌头类药材中6种生物碱,以乌头碱为内参物,测定其与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乌头碱和相对校正因子对其他5种生物碱成分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外标法测定这6种成分,比较两种测定方法的差异,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在一定线性范围内,乌头碱与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80、1.008、0.836、0.907、0.987,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不同乌头类药材中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在乌头类药材及制剂质量控制中应用是可行的、准确的。
- 程丽丽许妍妍Nyirimigabo Eric李遇伯张艳军
- 关键词:相对校正因子一测多评高效液相色谱
- 基于有害结局路径的中药毒性进程动态机制研究思路被引量:8
- 2020年
- 2017年,马兜铃酸致肝癌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对中药毒性的重视。由于中药本身的特殊性,其毒性基础研究中尚存在进程效应指标及毒性始动因素不清楚两大问题。本文借助毒性监控的研究框架--有害结局路径(AOP),研究其三个基本组成模块(分子起始事件、关键事件和有害结局)并整合联系起来。以补骨脂为例,从整体动物出发确定毒性结局;随后采用组学等技术构建"核心靶标"群,发现并验证关键事件;再以运用已有的小分子靶标鉴定技术,如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钓取"毒性成分的直接靶标,确定分子起始事件;从而建立补骨脂致肝毒性AOP框架。本文将为中药毒性进程动态机制研究提出一条新思路。
- 段敬怡许妍妍王玉明李遇伯
- 关键词:毒性中药
- 丹酚酸B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被引量:31
- 2011年
- 目的建立了灵敏快速的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丹参素的LC-MS/MS方法。方法以氯霉素为内标,用醋酸乙酯萃取,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5%甲酸(55︰5︰40),体积流量为0.4 mL/min。选用电喷雾电离(ESI)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在负离子模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717→519(丹酚酸B)、m/z 197→135(丹参素)和m/z 321→152(氯霉素)。结果在该测定条件下丹酚酸B、丹参素和内标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12、2.60、3.98 min。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为10~5 000 ng/mL,r>0.995;丹参素的线性范围为5~5 000 ng/mL,r>0.995,丹酚酸B和丹参素定量限分别为10、5 ng/mL。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6%。大鼠ig给予丹酚酸B后,迅速吸收并逐渐转化成丹参素,丹酚酸B和丹参素的Cmax分别为(1.21±0.31)、(0.27±0.05)μg/mL,tmax分别为(0.50±0.00)、(0.56±0.18)h,t1/2分别为(1.20±0.11)、(1.57±0.16)h,AUC0~t分别为(1.31±0.30)、(0.39±0.05)μg.mL?1.h。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鼠ig丹酚酸B后的血浆中丹酚酸B及其代谢产物丹参素药动学研究。
- 万仁忠许妍妍谷元林艳萍周茂金刘昌孝
- 关键词:丹酚酸B丹参素电喷雾电离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药动学
-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四君子汤干预肠梗阻解除后的代谢通路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到:利用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四君子汤对机械性肠梗阻(MIO)手术后的某些代谢组学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大鼠可复性肠梗阻模型,通过是否给予四君子汤干预进行分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技术对大鼠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分组大鼠血浆样本中代谢物水平,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找到相关代谢通路。结果:四君子汤干预组大鼠体内代谢发生显著改变,随着时间延长,较对照组更快趋于正常,并且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整合化分析以及相对含量变化分析筛选出17个与肠梗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m/z值。并最终得出四君子汤干预大鼠可复性肠梗阻模型主要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及鞘脂代谢等有关。结论: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肠功能障碍、全身免疫失衡和营养障碍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精氨酸代谢通路和磷脂代谢通路发挥作用。
- 郑章强王彤彤李琳许妍妍于向阳
- 关键词:机械性肠梗阻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四君子汤
- 肾毒性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在5种中药毒性评价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考察前期发现的肾毒性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适用性。方法以已知具有肾毒性的5种中药雷公藤、马钱子、广防己、大黄和苍耳子提取液ig给予大鼠建立肾脏损伤模型,收集给药1和7 d后的血样,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检测5种肾毒性生物标志物胸苷、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6∶1)、LPC(18∶4)、LPC(20∶5)和LPC(22∶5)水平,建立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模型对其毒性进行判断;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Cr和BUN的水平;各组大鼠于取血后处死,迅速取肾脏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表现。结果对照组没有表现出毒性。5种中药在给药1 d后,生化检测没有发现肾脏损伤,肾毒性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发现异常;在给药7天后,SVM的预测结果与生化和病理检测结果一致,均出现肾毒性。结论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可将肾毒性小分子代谢物更加灵敏、快速、准确地用于中药肾脏毒性评价,对于临床药源性肾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郭雪君谷彩云许妍妍李遇伯张艳军
- 关键词:代谢组学肾毒性雷公藤马钱子苍耳子
- 复方青黛制剂及单味药的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复方青黛丸(胶囊、片)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国家基本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治疗之中。尽管复方青黛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优势,但因该制剂所引起的如胃肠道不适、肝损伤等不良反应正在引起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通报了复方青黛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和总结发现复方青黛制剂中单味药青黛、绵马贯众、白鲜皮具有一定的胃肠毒性和肝毒性。因此,从药味组成、不良反应、毒性成分及毒性机制等方面对复方青黛制剂进行综述,为该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 贾旭晨许妍妍李遇伯
- 关键词:银屑病单味药毒性研究青黛绵马贯众白鲜皮
- 基于配伍相互作用的中药合理用药研究进展及监管思考被引量:13
- 2023年
- 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及首要目标。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研究与中药安全及有效性密切相关,是中药临床应用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中药临床应用出现诸多问题,使中药监管体系面临挑战,监管科学的兴起为促进中药合理用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聚焦中药配伍理论的传统阐释与现代机制的研究进展,围绕效应成分的相互作用,从中药体外效应成分相互作用、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和体内生物效应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中药临床应用常见问题并提出监管建议,以期为促进中药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和改善监管效果提供参考。
- 刘佳宁李遇伯王玉丽王玉丽王玉明许妍妍
- 关键词:中药配伍配伍禁忌药动学生物效应合理用药
- 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在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鉴定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的入血成分,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特征。方法大鼠ig给予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提取物,收集血浆样品并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入血成分,由半定量分析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结果检测配伍组20个成分,均为来自于生川乌的原形成分,配伍组中双酯型生物碱的相对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醇胺型生物碱中宋果灵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他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能够改变其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内过程。
- 许妍妍杜俊郭雪君吴环宇李遇伯张艳军
- 关键词:川乌白蔹白及配伍移行成分
- 基于结局路径“top-down”策略的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研究思路被引量:5
- 2019年
- 以祛风湿类中药为例,围绕功效评价的进程效应指标和功效产生的始动因素,阐释"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科学内涵的内在关联机制"的研究思路。从功效结局路径(POP)3个关键要素——功效分子起始事件(始动因素)、功效关键事件(功效进程拐点)及功效结局出发,建立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推动中药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
- 王幸许妍妍杨珅珅王玉明李遇伯
- 关键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