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芳
- 作品数:31 被引量:200H指数:9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被引量:36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 张树芳鲁凯伍江建明
- 关键词: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模型中geneX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评估geneX骨水泥用于强化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对3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9-L4)通过注射泵灌注稀盐酸脱钙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后,3组分别实施geneX骨水泥、硫酸钙骨水泥(CS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椎体成形术,记录骨水泥完本填充时的骨水泥注射量,测试标本的强度和刚度,记录各组的强度和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个小牛胸腰椎体初始骨密度为(1.425±0.072)g/cm2,脱钙后骨密度为(1.074±0.065)g/cm2,脱钙后骨密度明显低于脱钙前骨密度(P<0.05)。geneX组、CSC组、PMMA组注射量分别(4.3±0.8)、(4.2±0.7)和(3.8±0.4)ml,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geneX组、CSC组、PMMA组强度分别(1198±529)、(1212±430)和(1672±704)N,geneX组、CSC组显著低于PMMA组强度(P<0.05),3组均明显高于椎体初始强度(P<0.05)。geneX组、CSC组、PMMA组刚度分别为(233±130)、(242±191)与(323±145)N/mm,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刚度均低于椎体初始刚度,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eneX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能满足对椎体填充材料的生物力学要求。
- 张树芳江建明朱青安黄志平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生物力学骨水泥
- 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临床探究
-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切除术的稳定性重建方式及其效果。方法筛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行椎体切除22例,后弓切除14例,全脊椎切除12例,其它类型8例,根据...
- 郭朝阳曾文丛张树芳陈云生李明恒陈荣春
- 关键词: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在椎体成形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4年
- 背景: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具有成骨效应,但目前尚无其应用于椎体成形的相关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在体内的生物力学性质及成骨性能。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骨质疏松模型4周后,在每只兔L3、L5椎体中央制造骨缺损,分别注射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实验组)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照组),L1椎体为未干预的骨质疏松模型。于术后3,6个月各处死15只,取3组椎体进行Micro-CT分析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三维结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三维结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P均<0.05)。②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椎体强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P<0.05);椎体刚度小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椎体强度与对照组接近(P>0.05),但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P<0.05);椎体刚度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无差异(P>0.05)。表明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椎体生物力学强度,具有诱导成骨效应。
- 张树芳陈荣春江建明朱青安
-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Β-磷酸三钙成骨作用
- 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0例AD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6.199,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6.242,P=0.000);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P=0.031);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357,P=0.021);治疗后1和3个月2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71,P=0.225;χ^2=0.725,P=0.395;χ^2=1.587,P=0.208;χ^2=0.739,P=0.390),治疗后6和12个月2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χ^2=4.500,P=0.034;χ^2=4.667,P=0.031;χ^2=5.357,P=0.021;χ^2=7.018,P=0.008)。结论: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ADS具有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 郭朝阳张树芳丁美兰
- 关键词:传统开放手术安全性疗效
- 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OL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ELD组和OLD组。手术效果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PELD组平均随访24.3个月,单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60min,失血11ml,术后卧床24h。OLD组平均随访24.5个月,单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50min,失血30ml,术后卧床120h。两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随访结果,PELD组优良率为92%,OLD组96%。PELD组和OLD组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PELD和OLD具有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是PELD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和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
- 张树芳鲁凯伍金大地瞿东滨杨波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4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岁(17~63岁),突出节段L5/S18例,L4/530例,L3/42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定位,后外侧入路经皮穿刺进入椎间孔,工作套管逐级扩张,显露突入椎管后外侧的椎间盘组织,在内窥镜直视下行突出髓核组织切除术。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术中硬脊膜破裂和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平均手术时间70min(40~150min),出血5~20ml,平均术后下床时间36h(24~48h),平均住院时间5d(3~10d)。随访时间12个月,下肢坐骨神经痛VAS评分术前为8.5±1.2分,术后3d时为3.5±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1.1分;术前、术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MacNab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3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优良,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 鲁凯伍瞿东滨张树芳杨波金大地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外侧型内窥镜后外侧入路
- 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分析及疗效探讨
- 目的:分析和评价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和腰椎再手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3月至2010年10月2052例腰椎手术后行再次腰椎手术8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22-77岁,平均48.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54例,腰椎管...
- 江建明张树芳
- 关键词:腰椎再次手术
- 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疾病患者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实施选择性减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7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疾病患者,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实施选择性减压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总时间、腰椎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量仅为(23.65±4.28)m L,低于对照组的(69.61±10.5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程度VAS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疾病患者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实施选择性减压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使术后不良反应减少,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处功能,从而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 钟红发陈荣春曾丽梅钟鸣亮张树芳伍耀宏卢志军
-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随机分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组和OLIF–PF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腰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LIF–PF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少于TLIF组,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短于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年,OLIF–PF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低于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均显示骨融合良好。OLIF–PF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TLIF组2例患者出现术侧拇趾背伸肌力4级,考虑神经根牵拉所致,术后2周肌力恢复至5级;2例患者出现腰痛部疼痛,给予口服塞来昔布等止痛药物后好转。结论:OLIF–P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效果良好,与TLIF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张树芳陈荣春黄怀叶书熙
-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