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磊 作品数:8 被引量: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宿州市2所中学初中生铁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宿州市初中学生缺铁性贫血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探讨针对性的铁营养知识教育方法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宿州市2所中学1 268名初中生进行铁营养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有36.7%的男生和43.4%的女生知晓铁是营养性贫血相关物质;能够知晓缺铁体征的男生比例为35.4%,女生为43.9%;仅有14.0%的初中生知晓含铁丰富的食物。不同性别初中生在铁营养知识的了解和铁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年级初中生对铁与人体健康关系和缺铁体征知识的知晓率高于低年级(OR值分别为1.468,1.177,P值均<0.05);父亲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初中生对此2项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凭的初中生(OR值分别为1.537,1.330,P值均<0.05)。结论初中生营养知识的获取与学校的学习、家庭背景存在密切关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采取针对性的营养教育方案,促进初中生健康饮食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王秀杰 段禹 黄晓磊 王玉杰 王昊 邓斌菊 王静关键词:铁 营养状况 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动态因子模型在安徽省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采用动态因子模型分析安徽省近11年常见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用Stata 11.0软件基于安徽省2004年1月到2014年12月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建立动态因子模型,通过提取的共同因子来了解传染病发病率的动态趋势。结果 2004-2014年安徽省发病率最高的5种乙类传染病依次是肺结核、乙肝、痢疾、疟疾和梅毒,其年均发病率(/10万)分别为73.14,53.79,21.42,16.33和15.25。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模型中消化道传染病共同因子一阶和二阶滞后参数为1.620(P<0.001)和-0.882(P<0.001),呼吸道传染病共同因子一阶和二阶滞后参数为1.242(P<0.001)和-0.494(P<0.001),虫媒传染病共同因子一阶滞后参数为0.881(P<0.001)。经体液传播乙类传染病发病波动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其共同因子一阶和二阶滞后参数为-1.081(P<0.001)和-0.440(P=0.008)。结论应重点加强对经体液传播乙类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动态因子模型可用于乙类传染病的综合分析。 杨丽娟 段禹 张燕杰 黄晓磊 范引光 潘贵霞 王静关键词:乙类传染病 时间序列 动态因子模型 有序聚类分析及周期图法在猩红热流行周期中的应用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合肥市猩红热的流行周期,为猩红热发病预测和早期预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1985-2003年猩红热病例资料的监测数据及2004-2008年网络直报监测数据。使用有序聚类分析对猩红热发病阶段划分类别,使用周期图法提取潜在周期并建立相应的周期函数拟合发病率资料。结果 1985-2008年合肥市共有1996名猩红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620/10万。24年猩红热发病率波动总体可按有序聚类分为低-高-低-高4个阶段,分别为1985-1988年,1989-1997年,1998-2003年,2004-2008年。其中前3阶段总和为19年,与周期图法检测出猩红热发病率序列存在的第一隐含周期T_1=19相同,此外序列还包含第二隐含周期T_2=5。结论有序聚类分析和周期图法可以运用于猩红热流行周期的识别和提取。 段禹 黄晓磊 王玉杰 张俊青 苏虹 潘海峰 王静关键词:猩红热 系统性硬化病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6年 S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以血管病变、免疫细胞活化、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同时伴有内脏器官受累,通常可累及心脏、肺、肾脏和消化道。在受累的器官中,胃肠道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有超过80%的患者原本正常的胃肠功能在疾病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由胃肠道受累引起的肠道运动障碍可导致小肠内容物淤滞, 张立 王玉杰 王迎新 李建平 黄晓磊 王静关键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系统性硬化病 内脏器官 自身免疫病 胃肠道 病因不明 女性系统性硬皮病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月经生育因素、日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与女性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病的关联。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12月,收集来自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100例女性SSc患者和来自于合肥市社区的400例女性对照的相关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Sc患病的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1个因素与SSc的患病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0.464,95%CI:0.229~0.939)为SSc的保护因素,而农民(OR=4.458,95%CI:2.379~8.352)、教师/会计/文员(OR=9.740,95%CI:3.153~30.909)、制鞋/服装/纺织工人(OR=16.150,95%CI:4.933~52.873)、偏瘦(OR=3.733,95%CI:1.440~9.636)、服用避孕药(OR=3.994,95%CI:1.291~12.361)、流产(OR=4.679,95%CI:2.365~9.258)、其他接触的人吸烟(OR=5.059,95%CI:2.582~9.913)、噪声暴露(OR=2.184,95%CI:1.018~4.685)、有机溶剂暴露(OR=4.432,95%CI:1.158~16.965)、药物过敏史(OR=3.564,95%CI:1.425~8.916)为SSc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多个环境因素与SSc的患病有关,应针对性加强SSc的预防和患者康复工作。 王玉杰 黄晓磊 段禹 杨国俊 陶金辉 陈珊宇 徐建华 李向培 吴国翠 王静 叶冬青关键词:LOGISTIC模型 中国内地医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为相关院校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医学生自杀意念的文章,检索关键词包括自杀或自杀意念(Suicide or Suicidal ideation)、影响因素(influence factors)、医学生或大学生(Medical students or College students)。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合并不同条件下的自杀意念报告率,并报告影响因素的合并OR(95%CI)值。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40 320人。Meta分析发现,医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2.9%(95%CI=9.7%-16.1%),既往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95%CI=12.6%-22.9%),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7.9%(95%CI=4.8%-10.9%),1周自杀意念报告率为9.7%(95%CI=3.4%-16.0%)。独生子女(OR=1.214,95%CI=1.042-1.415)、特殊家庭(OR=1.399,95%CI=1.187-1.650)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应重点关注来自特殊家庭及独生子女医学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医学生的自杀意念。 臧谋红 王侠 王玉杰 黄晓磊 王静关键词:自杀 文献计量学 精神卫生 医学生中微信使用现况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了解医学生中微信使用的具体现况,分析微信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指导医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改善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笔者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某市3所医学类高校1至4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调查,将被调查者中的1720名微信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PSQI得分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医学生PSQI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者中共有1 720名微信使用者,占调查总体70.5%。微信使用者中完成PSQI量表者共1 515人,完成率为88.1%,PSQI平均得分为(5.37±2.70)分。PSQI得分在不同性别(t=4.037,P<0.001),不同年级间(F=5.999,P<0.001)存在差异,而城乡学生间PSQI得分无差异(t=0.291,P=0.771)。此外,微信使用情况中,每日使用时间长、课堂上微信使用频率高、课堂上微信使用影响听课效率、微信使用对于学习的影响大、经常使用朋友圈功能、因微信使用减少睡眠时间、因微信使用影响考试成绩、因微信使用导致不良生活习惯的医学生PSQI得分均高于其他学生。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性别、年级、课堂上微信使用频率、课堂上使用微信的影响、微信使用对于学习的影响、是否使用朋友圈功能、是否因微信使用导致不良生活习惯是PSQI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微信的不良使用是其中的一类原因,应指导医学生正确使用微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臧谋红 段敏 党月文 黄晓磊 段禹 张志华 王静关键词:大学生 医学生 睡眠 体育锻炼对60岁及以上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适当的体育锻炼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对安徽省某社区2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将随访者分为体育锻炼组与非体育锻炼组。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体育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在心理调整状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6个月随访后,锻炼组比非锻炼组舒张压低2.86 mm Hg(P<0.05);在控制其他因素后,适当的体育锻炼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增大其脉压差(P<0.05)。结论:增强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赵久华 黄梅 朱文娟 黄晓磊 段禹 张诗晨 王静关键词:高血压 体育锻炼 随访研究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