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庚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合作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介入
  • 4篇动脉
  • 4篇介入治疗
  • 3篇心病
  • 3篇内皮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冠心病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病人
  • 2篇药物
  • 2篇他汀
  • 2篇曲美他嗪
  • 2篇氯吡格雷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急诊

机构

  • 9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9篇刘庚
  • 8篇常宇锋
  • 6篇杨勇
  • 4篇耿学峰
  • 3篇朱宏旭
  • 2篇卢清玉
  • 2篇张伶
  • 2篇宋丽萍
  • 2篇郭云飞
  • 1篇岳保荣
  • 1篇范瑶华
  • 1篇张青
  • 1篇张艳红
  • 1篇王娜
  • 1篇姚靖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缬沙坦氢氯噻嗪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究缬沙坦/氢氯噻嗪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24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2例,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口服,观察组则给予缬沙坦/氢氯噻嗪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并对治疗前后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DD及IMT水平均无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DD明显增高,IM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氢氯噻嗪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并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杨勇常宇锋刘庚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基因CYP2C19多态性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支架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对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成功行PCI术,并坚持服用硫酸氯吡格雷的患者356例,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内可能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于PCI术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法检测CYP2C19多态性,根据基因结果将其分为快代谢型、携带CYP2C19*2或CYP2C19*3中慢代谢基因型,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CYP2C19基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肌酐清除率、吸烟史、心脏射血分数(EF值)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中慢代谢型比快代谢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事件有更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CYP2C19*2或CYP2C19*3中慢代谢基因型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比快代谢型患者支架再闭塞发生率增加。
朱宏旭宋丽萍耿学峰常宇锋刘庚
关键词:CYP2C19支架再狭窄
不同剂量曲美他嗪对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曲美他嗪对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30例。入院2 d^3 d内病人病情平稳后进行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并采用肱动脉超声检测两组病人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MD),之后两组病人均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负荷剂量组顿服曲美他嗪60 mg,小剂量组顿服曲美他嗪30 mg,2 h后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NO水平,并再次行肱动脉超声检测FMD变化情况。服药后观察24 h,统计两组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浆NO水平、F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血浆NO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负荷剂量组病人的FMD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同期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病人FMD水平较治疗前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24 h内均未发生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及负荷剂量的曲美他嗪均能够有效增高血浆NO水平,具有良好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但负荷剂量曲美他嗪能够更好地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杨勇刘庚常宇锋
关键词:高脂血症冠心病曲美他嗪一氧化氮血管内皮功能
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炎症-凝血网络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深入探讨阿托伐他汀在ACS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2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20 mg/d,术后10 mg/d)、中剂量组12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40 mg/d,后20 mg/d)及高剂量组14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另外入选同期5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常者作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血脂浓度、血清炎症因子如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凝血指标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浓度。临床随访6个月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及凝血因子TF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PIF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高剂量组炎症因子及TF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凝血因子TFPI浓度较治疗前升高,中剂量组仅hs-CRP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中、高剂量组炎症因子水平及TF浓度均明显降低,TFPI浓度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MACE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浓度,升高凝血因子TFPI浓度,降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卢清玉刘庚张伶耿学峰郭云飞杨勇常宇锋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高敏C反应蛋白增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比剂肾病(CIN)的效果。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前24 h至术后72 h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20 mg/d口服,研究组给予大剂量40 mg/d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2 h内的hs-CR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统计两组患者CIN发生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的hs-CRP、SCr水平均增高,BUN水平均降低(均P<0.05);术后研究组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IN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治疗相比,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更显著地降低hs-CRP增高患者PCI术后的hs-CRP水平,但两者对CIN的预防效果相当。
杨勇姚靖刘庚常宇锋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比剂肾病阿托伐他汀
比伐卢定联合替格瑞洛与普通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比伐卢定联合替格瑞洛与普通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性分析。方法入选156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年龄≥75岁),随机分为A组(比伐卢定联合替格瑞洛,n=77)和B组(普通肝素联合氯吡格雷,n=79)。比较两组手术后的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即心绞痛发作、再次心肌梗死、猝死及出血发生情况(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结果 A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的心绞痛发作及消化道出血发生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卢定联合替格瑞洛与普通肝素联合氯吡格雷相比,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药物使用安全性方面可降低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降低心绞痛发作的发生率。
刘庚常宇锋朱宏旭杨勇郭云飞耿学峰卢清玉张伶
关键词:比伐卢定介入治疗普通肝素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ET和cEMPs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内皮素(ET)、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 EMPs)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CHDA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梨酯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梨酯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T、c EMPs、心搏出量(SV)、射血分数(EF)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梨酯组治疗后ET、c EMPs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66.11±6.80)μg/ml、(833.47±86.97)×10~6/L、(2.67±0.36)次/周、(4.28±1.34)min/次和(81.43±8.45)μg/ml、(1 031.76±107.01)×10~6/L、(1.27±0.28)次/周、(8.67±1.78)min/次)]明显低于治疗前[(121.75±14.61)μg/ml、(1 220.52±30.97)×10~6/L、(7.59±2.23)次/周、(22.12±4.07)min/次和(120.45±14.13)μg/ml、(1 223.13±131.43)×10~6/L、(7.53±2.18)次/周、(22.43±4.11)min/次)],联合组治疗后ET、c EMPs水平和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梨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梨酯组治疗后SV、EF水平[(70.43±7.24)ml、(60.94±6.31)%和(62.47±6.58)ml、(55.12±5.45)%]明显高于治疗前[(46.13±4.86)ml、(48.69±5.24)%和(46.24±4.82)ml、(48.78±5.28)%],联合组治疗后SV、EF水平明显高于梨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与梨酯组(12.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可有效改善CHDA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心肌收缩力,有利于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时间,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朱宏旭宋丽萍刘庚耿学峰常宇锋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曲美他嗪硝酸异山梨酯内皮素
介入放射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估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具有创伤性小、合并症少、精确度高等特点,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现代医学三大技术[1].但是在介入放射操作中,职业人员所受照射主要来自于患者的散射线,少部分来自X射线管的漏射线或主射线.从事介入放射操作的人员以临床医生为主,据调查,有些操作人员在介入放射程序中往往没有合理地使用防护设施和佩戴防护用品,导致全身、特别是眼晶状体受到较高剂量的照射.在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确诊病例分布中,放射性白内障长期以来高居第2位,占23.4% [2].国际上也有很多关于介入职业人员眼晶状体浑浊和白内障的报道[3].
李文炎刘庚岳保荣范瑶华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眼晶状体放射性白内障晶状体浑浊
吗啡注射液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吗啡3mg后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并评价临床疗效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176例急性STEMI病人,均接受急诊介入术。将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急诊介入术前基础治疗并给予吗啡注射液3mg,B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24h超敏肌钙蛋白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住院1周内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情况。结果 A组术后24h超敏肌钙蛋白I为(2.82±1.13)ng/mL,B组为(4.25±0.92)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在术后24hNT-proBNP为(1186.8±5.8)ng/mL,B组为(1577.1±9.4)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A组住院1周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例,B组恶性心律失常为6例(χ^2=6.304,P=0.042),A组住院1周内发生心力衰竭为1例,B组5例(χ^2=6.936,P=0.03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呼吸抑制及中枢神经受损表现。结论 基础治疗联合3mg吗啡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明显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
张艳红张青王娜常宇锋刘庚杨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吗啡急诊介入N末端脑钠肽前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