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超

作品数:15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颅内
  • 5篇动脉瘤
  • 5篇血管
  • 4篇动静脉
  • 4篇动静脉畸形
  • 4篇手术
  • 4篇颅内动静脉畸...
  • 4篇静脉
  • 4篇静脉畸形
  • 4篇畸形
  • 3篇血管内介入
  • 3篇介入
  • 2篇血管内介入治...
  • 2篇张量成像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2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彭超
  • 11篇秦琨
  • 11篇陈光忠
  • 8篇周东
  • 5篇林晓风
  • 4篇詹升全
  • 3篇曾少建
  • 3篇王坤
  • 3篇唐凯
  • 2篇王鹏
  • 2篇郭文龙
  • 2篇周德祥
  • 2篇李鉴轶
  • 2篇舒航
  • 2篇王红芹
  • 1篇李炎稳
  • 1篇刘爱华
  • 1篇毛承亮
  • 1篇孔祥雪
  • 1篇李万根

传媒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蹼1例被引量:3
2019年
颈动脉蹼(carotid web)是位于颈动脉球部后壁颈动脉分叉处远端的腔内薄层突出物[1]。由于其发病率低,国内病例报道少,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现报道1例颈动脉蹼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及影像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邓先明陈光忠彭超秦琨丁晓雯王坤周东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影像学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超说明书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71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动脉瘤特征、治疗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22例(31.0%)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43例(60.6%)有高血压病史;共携带76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6.6%)、大脑前动脉瘤10个(13.2%)、大脑中动脉瘤53个(69.7%)、大脑后动脉瘤8个(10.5%),动脉瘤最大径为5.65(3.63,10.12)mm,载瘤动脉直径为(2.70±0.57)mm。共使用了80个血流导向装置,包括38个(47.5%)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和42个(52.5%)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成功率为98.8%(79/80)。7例(9.9%)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2例(2.8%)为永久性并发症(1例为视野缺损,1例为颅内出血)。患者临床随访时间为(19.73±11.90)个月,至末次临床随访时,71例患者中68例(95.8%)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0例(14.1%)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1.4%)发生出血性并发症。患者影像学随访时间为7(6,12)个月,至末次影像学随访时,67个动脉瘤中44个(65.7%)完全闭塞,10个(14.9%)发生支架内狭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实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患者超说明书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较为安全有效。
冯欣黄驰葛润泽彭超郭宗铎苏世星张炘李西锋刘爱华段传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WILLIS环
弥散张量成像对丘脑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丘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丘脑胶质瘤病例资料。DTI组(术前行MRI+DTI检查)22例,内侧前方入路8例,内侧后方入路3例,前外侧入路2例,后外侧入路8例,后上方入路1例。对照组20例(术前仅行MRI检查),内侧入路11例,前外侧入路1例,后外侧入路8例。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差异。结果对照组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全切率65.0%。DTI组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全切率59.1%。两组全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KPS评分对照组为77.67±19.09分,DTI组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0.269)。结论术前DTI对丘脑胶质瘤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临床意义。
周德祥林晓风詹升全周东陈光忠王鹏郭文龙彭超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丘脑弥散张量成像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患者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应用薄层数据扫描获取5例AVM患者三维数据,通过Mimics 14.01软件进行数字化数据提取和重建,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应用AVM实体模型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及手术方案设计,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D打印模型试验组术前谈话时间(10.2±0.8)min较对照组术前谈话时间(15.0±1.3)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3±0.6)分比(8.1±0.3)分,P<0.01],试验组术中造影后至手术实施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5.7±0.4)min比(10.5±1.6)min,P<0.01]。无一例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以帮助术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畸形团空间构筑学特征,指导术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同时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可提高与AVM患者术前谈话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陈光忠李鉴轶秦琨董孟琪曾少建彭超詹升全周东唐凯林晓风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3D打印血管内介入治疗医患沟通
复合手术在复杂脑血管疾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复杂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复合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术后即时造影见畸形团完全切除;3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中,血流恢复2例,未恢复1例;2例动脉瘤病人(共3枚动脉瘤)根据即时造影调整动脉瘤夹后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闭完全。1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颅内AVM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无残留及复发;3例颈内动脉再通病人中,2例术后头晕缓解、肢体乏力改善,1例经康复治疗部分改善。3枚动脉瘤术后无瘤颈残留及复发。结论复合手术在颅内AVM一期治愈性切除、慢性颈动脉闭塞再通及疑难动脉瘤夹闭等复杂脑血管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实现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优势互补。
王坤王坤秦琨陈光忠彭超周东周东
关键词:复合手术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
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周德祥林晓风詹升全周东唐凯王鹏郭文龙秦琨李炎稳毛承亮郑聪颖彭超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胶质瘤基底节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丁晓雯陈光忠秦琨彭超曾少建舒航董孟琪邓先明
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
PAK1 R203Q突变在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p21G激活激酶1(PAK1)R203Q突变在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SIFT和PolyphenG2软件预测PAK1R203Q突变对其蛋白功能的影响;采用NCBI、ClustalW2等比对该突变位点在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将细胞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NC组)、PAK1野生型质粒组(WT组)和PAK1R203Q突变型质粒组(MUT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AK1下游信号通路蛋白pGJNK、JNK、pGERK及ERK的表达水平.结果生物学信息分析和预测PAK1R203Q突变位点对PAK1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是有害的.PAK1R203Q突变位点位于PIX结合的位置,PAK1R203Q突变位点在物种间是保守的.与NC组比较,WT组的转染细胞迁移能力增强,而MUT组的转染细胞迁移能力最强(P<0.05).与NC组、WT组比较,MUT组细胞中pGJNK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PAK1R203Q突变可促进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迁移,并可能主要是通过激活下游JNK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李晏丽彭超钟祯何欣燃曾楠李万根
关键词:异位ACTH综合征细胞迁移
颈动脉蹼手术治疗一例
陈光忠邓先明彭超秦琨丁晓雯王坤周东
CT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3D打印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CT薄层增强扫描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3D打印数据重组中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5例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对其中2例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3例采用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4.0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并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基于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数据源的3D打印可获取颅骨及血管的图像信息,能显示最细直径0.9 mm的血管,但AVM内部细支结构难于分辨;基于3D-DSA数据的3D打印,数字减影无颅骨数据信息,但血管分支情况显示更丰富,可显示最细直径0.5 mm的血管。结论应用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数据源均可获得AVM畸形团3D重组图像,而3D-DSA显示AVM畸形团空间构造效果更佳,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设计及相应辅助工具的开发。
李鉴轶孔祥雪王张林彭鹏陈光忠董孟琪秦琨彭超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3D打印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