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率
  • 3篇心率变异
  • 3篇心率变异性
  • 3篇血压
  • 3篇高血压
  • 2篇心肌
  • 2篇减速
  • 2篇高血压患者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检查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态心电图
  • 1篇动态心电图分...
  • 1篇动态血压
  • 1篇多径路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电图分析

机构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郑璇
  • 4篇李贵
  • 4篇林宝英
  • 3篇陈舒玲
  • 1篇彭峰
  • 1篇陈鑫

传媒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心率减速力(DC)、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上述检查在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作为A组;77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作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5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DC、HRV相关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值(r 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两者比值(LF/HF)。结果 A组与对照组比较,除LF/HF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DC与HRV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DC、SDNN、SDANN、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高血压脑卒中患者DC与SDNN、r MSSD、PNN50之间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572、0.663、0.764,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性,进行DC、HRV的检测可以有效地评价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自主神经受损情况。
金铃胆李贵陈舒玲林宝英郑璇
关键词:高血压脑卒中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揭示房室结多径路1例
2023年
房室结多径路是指房室结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传导特性各异的多条径路。多条径路的存在可形成不同折返组合,在临床上表现为各类心动过速或特殊心电现象。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具有食管导联P波易辨认、可复制心电现象或易诱发心律失常等优势,在判断心动过速的性质及发生机制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报告1例心悸患者,通过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不典型文氏现象,并诱发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从而揭示房室结多径路的存在。
郑璇
关键词:不典型文氏现象心房回波房室结多径路
心悸人群分布特点及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心悸患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以心悸为主诉在我院就诊的2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随机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比较各组心悸发生情况,对各组动态心电图检查及HRV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中老年组心悸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中老年女性心悸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中老年心悸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青年患者(P<0.05)。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平均心率、24 h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隔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差>50 ms的次数占总心搏的比率(p NN50)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 MM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存在SDNN减小的表现。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心悸发生率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升高,HRV呈逐渐减小趋势;部分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心率变异性分析提示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郑璇李贵陈舒玲金铃胆林宝英李水珠
关键词:心悸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早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2024年
目的探讨识别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M)的潜在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2017—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68例心肌炎患者。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M的危险因素,最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风险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8例心肌炎患者,其中FM 53例,非暴发性心肌炎(NFM)215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69,95%CI 1.119~3.120,P=0.017)、传导阻滞/心动过缓(OR=38.700,95%CI 4.191~357.343,P=0.001)、心包积液(微量:OR=29.093,95%CI 0.393~2155.855,P=0.125;少量:OR=12.449,95%CI 1.360~113.976,P=0.026;中量:OR=34.610,95%CI 1.185~1010.446,P=0.040)、氨基末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OR=1.013,95%CI 1.000~1.025,P=0.042)、心肌肌钙蛋白I(cTnI)(OR=1.170,95%CI 1.008~1.358,P=0.038)、血糖(OR=1.439,95%CI 1.179~1.757,P<0.001)、血钙(OR=0.529,95%CI 0.421~0.665,P=0.017)、左室射血分数(LVEF)(OR=0.484,95%CI 0.264~0.886,P=0.019)是FM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中的8项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95%CI 0.94~0.98)。DCA表明,模型在较大的阈值内均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年龄、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包积液、NT-proBNP、cTnI、血糖、血钙、LVEF是FM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FM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陈鑫林丽梅王来成林梅游静郑璇王爱玲彭峰
关键词:暴发性心肌炎风险评估模型
糖化血红蛋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高血压患者220例,行动态血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生化等检查,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及HbA1c水平,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n=104)、B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bA1c<7.0%,n=63)、C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bA1c≥7.0%,n=53),比较3组之间一般资料、BP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14.5±4.0)比(12.9±3.3)、(12.7±2.9)mm Hg]、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10.5±2.8)%比(9.7±2.4)%、(9.4±2.4)%]、24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WSD)[(13.6±3.4)比(12.6±2.9)、(12.3±2.6)mm Hg]较高,夜间血压下降更低[(4.3±8.8)、(4.0±6.7)比(0.9±8.9)mm Hg](均P<0.05)。反杓型组颈动脉IMT、颈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非杓型组,非杓型组又高于杓型组[(1.20±0.27)、(1.09±0.23)比(0.91±0.20)mm;95.3%、80.9%比62.7%;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β=0.345)、老年(β=0.324)、HbA1c升高(β=0.190)、dSBPCV增加(β=0.140)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患者BPV升高,血压节律异常增加,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李贵金铃胆林宝英郑璇
关键词:血压变异性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
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病人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及DC与HRV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HCM病人53例作为HCM组,健康者59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自动检测DC、AC、DRs(包括DR1-DR10)及HRV各项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h每5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比值(LF/HF)。采用统计学分析DC与HRV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与对照组比较,DC、AC、DR1、DR3-DR10、SDNN、SDANN、TP、vLF、LF、LF/H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C与SDNN、TP、vLF、LF、HF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Rs、AC、HRV等指标可有效评估HCM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林宝英李贵陈舒玲金铃胆郑璇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率变异性
晨峰血压与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病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晨峰血压与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2例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39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53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归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比、病程等基线资料,分析2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平均年龄、男性比例、有吸烟史患者的比例、IMT、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晨峰血压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压晨峰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3.08%比7.55%,χ~2=4.446,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晨峰血压是中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χ~2=5.809、6.168,P<0.05)。结论晨峰血压是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积极预防,合理降压治疗,以降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郑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中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