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玲
- 作品数:14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病例142:58岁男性心电图及病例分析2例
- 2014年
- 病例1:58岁,男性,主诉:反复胸闷1月余。胸闷无明显诱因,有时在夜间发生,发作时伴气短,持续约5min后可自行缓解,无黑蒙,晕厥。
- 陈舒玲李贵翁智远黄群英
- 关键词:病例分析心电图反复胸闷发作时
-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心率减速力(DC)、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上述检查在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作为A组;77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作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5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DC、HRV相关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值(r 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两者比值(LF/HF)。结果 A组与对照组比较,除LF/HF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DC与HRV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DC、SDNN、SDANN、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高血压脑卒中患者DC与SDNN、r MSSD、PNN50之间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572、0.663、0.764,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性,进行DC、HRV的检测可以有效地评价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自主神经受损情况。
- 金铃胆李贵陈舒玲林宝英郑璇
- 关键词:高血压脑卒中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
- NPPB基因SNP-c.-1298G/T与汉族人群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 2010年
- 目的:研究NPPB基因多态性(SNP-c.-1298 G/T)与汉族人群脉压的相关性。方法:取120例无亲缘关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PPB基因5′侧翼区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在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别记录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肌酐、尿素、平均动脉压、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年)、脉压(PP)等指标,观察NPPB基因SNP-c.-1298 G/T多态性位点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以及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各基因型所对应的临床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MAP)、PP和肌酐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NPPB基因SNP-c.-1298 G/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脉压在SNP-c.-1298 G/G基因型要大于GT+TT基因型(P<0.05)。结论:NPPB基因SNP-c.-1298 G/T多态性位点与汉族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没有显著相关性,但脉压在对照组中SNP-c.-1298 G/G基因型大于GT+TT基因型。
- 李贵陈舒玲
- 关键词:多态原发性高血压脉压
-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DC)、心率加速力(aceleration capacity heart rate,AC)、连续的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及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探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及DC、DRs等新技术指标在此类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5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和45例作为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数据,比较两组间DC、AC、DRs及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小时每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两者的比值(LF/HF)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的LF/HF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他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DC、AC、DR1、DR8、DR10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从DR2起直到DR7,及DR9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且以迷走功能减退为主。
- 陈舒玲翁智远李贵陈小明金铃胆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
- 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病人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及DC与HRV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HCM病人53例作为HCM组,健康者59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自动检测DC、AC、DRs(包括DR1-DR10)及HRV各项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h每5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比值(LF/HF)。采用统计学分析DC与HRV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与对照组比较,DC、AC、DR1、DR3-DR10、SDNN、SDANN、TP、vLF、LF、LF/H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C与SDNN、TP、vLF、LF、HF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Rs、AC、HRV等指标可有效评估HCM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 林宝英李贵陈舒玲金铃胆郑璇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率变异性
- QTc间期延长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QTc间期延长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9年9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确诊的HC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HCM合并心房颤动组和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收集所有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采用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电图QTc间期延长与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HCM患者271例,其中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207例,HCM合并心房颤动组64例。HCM合并心房颤动组的年龄、QTc间期、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VS)和左心房内径(LAD)高于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61,95%CI 1.032~1.091,P<0.001)、LAD(OR 7.208,95%CI 3.822~13.594,P<0.001)和QTc间期(OR 1.018,95%CI 1.006~1.030,P=0.003)与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独立相关。剔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后,单纯HCM合并心房颤动组的年龄、QTc间期、LVDS、LVVS和LAD高于单纯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54,95%CI 1.014~1.097,P=0.008)、LAD(OR 8.497,95%CI 3.252~22.204,P<0.001)和QTc间期(OR 1.020,95%CI 1.000~1.040,P=0.046)与单纯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独立相关。结论QTc间期延长可能增加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
- 陈舒玲李贵翁智远金铃胆赵文香苏津自
- 关键词:QTC间期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
- 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的检测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和心率变异性(HRV)等指标的检测,对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作用。方法选择于我科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各5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DC、DRs和HRV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h每5mi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两者比值(LF/HF),比较3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DC、HRV有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DC、HRV指标中除LF/HF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DC、HRV指标中SDNN、SDANN、LF、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DR1、DR3~DR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DR1~DR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DR1-DR10中除DR2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HRV等指标检测有效评估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且自主神经功能病变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
- 金铃胆翁志远徐丽娟陈小明陈舒玲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糖尿病自主神经
- 病例142:58岁男性心电图及病例分析2例
- 2013年
- 病例1:58岁,男性,主诉:反复胸闷1月余。胸闷无明显诱因,有时在夜间发生,发作时伴气短,持续约5min后可自行缓解,无黑噱,晕厥。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 陈舒玲李贵翁智远黄群英
- 关键词:病例分析心电图反复胸闷发作时家族史
- 心悸人群分布特点及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心悸患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以心悸为主诉在我院就诊的2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随机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比较各组心悸发生情况,对各组动态心电图检查及HRV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中老年组心悸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5),中老年女性心悸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中老年心悸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青年患者(P<0.05)。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平均心率、24 h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隔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差>50 ms的次数占总心搏的比率(p NN50)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 MM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存在SDNN减小的表现。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心悸发生率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升高,HRV呈逐渐减小趋势;部分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心率变异性分析提示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 郑璇李贵陈舒玲金铃胆林宝英李水珠
- 关键词:心悸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
- 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比较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23年4月至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204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外血压测量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装置及血压日志记录,具体包括傍晚血压、睡前血压、清晨血压及清晨平均血压。夜间高血压定义为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并采用联合序列试验评价两个指标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夜间高血压的预测因素。结果:204例高血压患者中,104例(51.0%)有夜间高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睡前收缩压最接近(P=0.641)。睡前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中有75.7%(84/111)存在夜间高血压,睡前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94.2%(49/52)存在夜间高血压;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88.2%(75/85)存在夜间高血压。ROC曲线分析表明,清晨平均收缩压(AUC:0.903,P<0.05)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明显优于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睡前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125~134 mmHg(OR=2.95,95%CI:1.02~8.49,P=0.045)、睡前收缩压≥135 mmHg(OR=17.55,95%CI:3.61~85.38,P<0.001)、清晨平均收缩压125~134 mmHg(OR=6.08,95%CI:1.73~21.41,P=0.005)、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OR=25.41,95%CI:6.02~107.32,P<0.001)对夜间高血压有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价值更高(AUC:0.929,P<0.05)。进一步行联合序列试验表明,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灵敏度最高,患者中有98.0%(49/50)存在夜间高血压。结论: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是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两个有效指标,联合这两个指标预测价值更高,可为夜间高血压的识别诊断提供临床指导。
- 欧阳欢黄丽云陈舒玲林金秀
- 关键词:清晨血压夜间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