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行健 作品数:11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积水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T-smart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股骨柄假体周围透亮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断层融合技术在诊断股骨柄假体周围透亮线的准确性,并与X线平片、减伪影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探索断层融合技术对早期、微小假体周围透亮线透亮线的检测优势,为临床上假体松动的早期诊断提出建议。 黄行健 周一新 唐浩 杨德金 尹星华 宋洋 黄勇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7 2017年 对于髋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最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有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7.6%,而其临床表现通常滞后于影像学表现[3].为了实现对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干预,临床医师必须熟知各种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黄行健 周一新 杨德金 尹星华 唐浩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晚期并发症 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表现 并发症发生率 关节炎患者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调查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1日~12月31日期间行初次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麻醉、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 050例患者行1 188个初次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9±11.9)岁,70.1%的患者为女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包括心梗(0.1%)、心绞痛(1.9%)、心律失常(1.2%)、心衰(0.4%)、脑梗(0.6%)、肺栓塞(0.2%)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0.4%)。90%的严重内科并发症发生于术后4 d内。年龄≥70岁(OR:2.49,95%CI:1.17~5.29)和ASAⅢ级(OR:15.97,95%CI:2.66~95.79)是严重内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会出现严重的内科并发症。要重视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尤其是高龄和高ASA分级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日不宜过短。 唐杞衡 周一新 尹星华 宋洋 黄行健 杨德金 吕艳伟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内科并发症 围手术期管理 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52例,男189例,女663例;年龄22-87岁,平均(64.9±7.9)岁。诊断为骨关节炎829例、类风湿关节炎23例。记录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医生组别、糖尿病、高血压、术前血栓(通过双下肢彩色超声检查确定)、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前总蛋白、术前肌酐、术前尿素氮、术前凝血酶原活化时间、手术时间、手术起始平均动脉压、麻醉方式、氨甲环酸使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筛选与术后输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为663例(77.8%),术前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者71例(8.3%),术前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者27例(3.2%),术中使用氨甲环酸者740例(86.9%),输血者202例(23.7%)。在单因素分析中,男性与女性、年龄≥70岁与〈70岁、术前血红蛋白正常与低于正常、术前红细胞压积正常与低于正常、氨甲环酸使用与未使用组患者术后输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女性[OR=2.283,95%CI(1.405,3.711)]、年龄/〉70岁[OR=2.048,95%CI(2.064,4.292)]、术前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男性〈120g/L、女性〈110g/L,OR=I.506,95%CI(1.376,4.427)]、术前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男性〈40%、女性〈37%,OR=3.412,95%CI(1.086,6.591)]均为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未使用氨甲环酸组术后输血率63.2%、使用氨甲环酸组14.9%,未使用氨甲环酸组术后输血量为(280.4±374.4)ml、使用氨甲环酸组为(95.4±210.5)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 宋洋 周一新 唐杞衡 尹星华 黄行健 杨德金关键词:输血 足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创面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足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9例手部中小面积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9~59岁,平均(35.4±10.8)岁。致伤原因:机器伤11例,切割伤2例,挤压伤6例。皮肤缺损面积2.0 cm×2.5 cm~4.0 cm×10.0 cm,12例为掌侧创面,7例为侧方或背侧创面。该组病例分别采用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足背皮瓣和拇趾腓侧皮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形、质地、厚度、色泽、感觉,用以评价皮瓣的修复效果。采用Weber两点辨别试验,评价皮瓣感觉功能的恢复。结果 术后随访6~45个月,平均(13.9±9.0)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质地好,外形无明显臃肿。受区感觉功能重建病例8例,最终随访时两点辨别试验6~10 mm,平均(7.9±1.6) mm。结论 足部与手部的皮肤条件类似,选择合理的足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创面能够满足手部受区功能和外观的要求,为该类型创面的治疗提供安全合理的治疗方式。 杨勇 李斌 李峰 曹梦琦 黄行健 田文关键词:软组织损伤 游离组织瓣 显微外科手术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52例,男189例,女663例;年龄22~87,平均(64.9±7.9)岁.诊断为骨性关节炎829例、风湿... 宋洋 周一新 唐杞衡 尹星华 黄行健 杨德金关键词:单侧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2016年 [目的]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5月~2013年12月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2例,这些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周径发生改变、Homans征阳性时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ultrasonography,USG)检查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同时记录入组患者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事件的发生,分析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类型、单双侧、糖尿病史、术前血糖、术前胆固醇、术前甘油三酯、术前D-dimer等与症状性VTE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共发生症状性VTE 19例(3.16%),其中远端DVT 18例(3.00%),近端DVT 4例(0.66%),PE 2例(0.33%)。症状性VT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74±9.04)岁,显著高于其余患者人群(OR=1.065;95%CI=1.001~1.133;P=0.047)。[结论]症状性VTE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进行常规的预防,其发生率仍不低。年龄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VTE预防措施。 尹星华 周一新 唐杞衡 宋洋 黄行健 杨德金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治疗指深屈肌腱撕脱合并远节指粉碎骨折的接骨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治疗指深屈肌腱撕脱合并远节指粉碎骨折的接骨板,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治疗指深屈肌腱撕脱合并远节指粉碎骨折的接骨板包括T形接骨板本体和张力带通道;T形接骨板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张力带通道设置在T形接骨... 李斌 杨勇 李峰 陈山林 曹梦琦 黄行健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及内翻畸形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39.5±6.0)岁]。左侧4例,右侧2例。患者均行胫后肌移位术,通过异体肌腱移植,将胫后肌止点重建于第四跖骨,纠正足下垂及内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的活动度、足内翻和外翻的活动度;60°/s角速度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等速力矩峰值、足部冠状面内翻和外翻的等速力矩峰值。末次随访时观察足部的影像学Meary角、跟骨投照角及第四跖骨直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7个月[10(6,1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为6(0,10)°,足外翻为3(0,5)°,较术前[-31(-33,-28)°、-10(-12,-8)°]均显著改善(P<0.05);60°/s角速度的等速力矩峰值,踝关节背屈力矩[(7.7±0.8)Nm]、足外翻力矩[(7.2±0.7)Nm]较术前[(0.0±0.0)Nm、(2.1±0.6)Nm]均显著提高(P<0.01)。影像学检查未见获得性扁平足畸形和第四跖骨止点处形变。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0~73分[(61.3±8.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5~97分[(86.8±7.2)分](P<0.01)。结论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及内翻畸形,能够增加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力矩,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杨勇 李忠哲 陶莉 李莹 黄行健 李斌 李峰 孙丽颖 武竞衡关键词:腓神经 异种 足下垂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分析 目的 调查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行初次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人... 唐杞衡 周一新 吕艳伟 尹星华 宋杨 黄行健 唐浩 杨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