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惠康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5H指数:8
- 供职机构: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栓抽吸联合比伐卢定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比伐卢定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经冠脉造影证实有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10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比伐卢定+PCI组(52例,血栓抽吸组),PCI+肝素组(50例,常规PCI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血流率、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率,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及峰值时间,术后1周及1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出血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血栓抽吸组术后TMPG 3级率(56.00%比88.46%)、TIMI 3级率(58.00%比88.46%)以及ST段回落率(52.00%比76.92%)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常规PCI组比较,术后1个月血栓抽吸组的LVEF[(53.76±5.24)%比(57.95±5.51)%]显著升高,LVEDd[(53.70±3.39)mm比(50.63±1.24)mm]、cTnI峰值[(16.00±4.28)μg/L比(13.81±4.00)μg/L]及cTnI峰值时间[(14.00±2.80)h比(13.00±2.23)h]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血栓抽吸组术后轻度出血发生率(1.9%比16.0%)显著低于常规PCI组(P<0.05),两组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STEMI急诊PCI中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和比伐卢定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出血发生率,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而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郑玉水宋伟崔惠康陈振岭方勇朱坤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栓塞比伐卢定
- HSP70表达上调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致房颤心肌K_(Ca)3.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观察热应激诱导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上调,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致房颤心肌钙激活钾通道(K_(Ca))3.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仅植入电极而不起博)、起搏组(n=8,以600次/min快速起搏右心房6h)和热应激起搏组(热应激组,n=8,先行热应激预处理,再行与起搏组一样的快速起搏)。结果:与假手术组和起搏组比较,热应激组心脏各部位HSP70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HSP70蛋白,左房:(39.00±3.21)比(39.75±2.82)比(69.75±3.45),右房:(38.38±2.92)比(39.50±3.89)比(69.00±2.93),左心耳:(37.75±3.28)比(39.00±3.89)比(68.63±3.23),右心耳:(37.00±3.85)比(38.38±3.74)比(68.75±2.82)],P均<0.01,而起搏组和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起搏组K_(Ca)3.1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比较,热应激组心脏各部位K_(Ca)3.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K_(Ca)3.1蛋白,左房:(21.25±1.67)比(24.00±2.62),右房:(21.13±1.96)比(23.75±1.83),左心耳:(21.00±2.07)比(23.75±1.67),右心耳:(20.88±2.03)比(23.50±2.45)],P均<0.05,且热应激组与假手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热应激可诱导心房起搏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上调,抑制K_(Ca)3.1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
- 宋伟崔惠康郑玉水陈振岭徐欣唐亮朱坤
- 关键词: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规范治疗探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探讨规范治疗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9月期间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8例,实施规范化治疗,对比实施规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规范化治疗后,48例患者中,45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缓解,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上升至(69.3±8.4)mmol/L,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降低至(47.6±8.7)mmol/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
- 崔惠康
-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
- 血浆置换在抢救15例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应用血浆置换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15例急性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置换液为新鲜冷冻血浆或联合人血白蛋白、代血浆、平衡液等。结果:14例治疗后康复出院,1例放弃治疗。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种有效手段,中毒早期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明显。
- 安小峰袁兆春牛军强浩刘佳崔惠康
- 关键词:血浆置换疗效
- 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心肌标志物及炎性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PCI术前进行他汀治疗对冠心病病人心肌标志物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PCI冠心病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各50例。PCI术前分别对A、B、C组使用剂量20、40和60 mg的阿托伐他汀钙,观察术后3组病人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和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碳和血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病事件。结果:3组病人PCI术后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上升(P<0.01~P<0.05),且C组病人心肌标志物水平较A、B组病人更接近正常水平(P<0.05);PCI术后3组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血内皮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且C组较A、B组下降更明显(P<0.05~P<0.01),3组病人一氧化碳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且C组较A、B组上升更明显(P<0.05~P<0.01);PCI术后C组病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明显低于其他2组的22.0%和10.0%(P<0.01)。结论:冠心病病人择期PCI术前应用60 mg/d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少,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 许承志朱坤王其海崔惠康
- 关键词:冠心病阿托伐他汀钙心肌标志物炎性指标
- 皖北某地区自杀644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自杀患者的自杀原因,为采取及时救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自杀患者性别、年龄、自杀方式等信息,并通过病程记录进行核对。结果:644例自杀患者中男258例(40.06%),女386例(59.9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44岁及以下年龄段的自杀者占自杀总数的64.13%;76.55%的自杀者都选择农药。结论:中青年群体是自杀的高发人群,以农村患者居多。规范农药的加工、出售可间接减少自杀病例。
- 胡守芹袁兆春崔惠康安小峰
- 关键词:自杀急诊病例分析
- 经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的安全性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06年11月-2009年6月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造影成功率、入院-球囊扩张时间、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血流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经桡动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入院-球囊扩张时间(55±18)min;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为97.4%;血流情况:TIMI3级93.4%;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3.8%;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2.9%;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0%;平均术后住院天数(5.9±1.4)d;2例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首选经桡动脉途径PCI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方法。
- 朱坤户学敏崔惠康许承志方勇
- 关键词:急诊PCI桡动脉梗塞相关动脉
- 黄芪血府逐瘀汤治疗肝脏纤维化疗效观察被引量:1
- 1998年
- 肝脏纤维化属中医瘀血范围,其病机症结为气虚血瘀,基于该理论,作者自1994年应用黄芪血府逐瘀汤治疗肝纤维化46例,同时用秋水仙碱治疗肝脏纤维化40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 崔惠康许明余王娥章
- 关键词:肝纤维化中医药疗法
- 全文增补中
- 达比加群酯胶囊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胶囊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36例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试验组67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钠片,起始剂量每次3.0 mg,每1周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按照INR(目标值2.0~3.0)来调整用量,每次增加0.75 mg,直至维持稳定剂量,每日1次,口服+替格瑞洛片每次90 mg,每日2次,口服;试验组给予替格瑞洛片每次90 mg,每日2次,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每次110 mg,每日2次,口服。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INR、肌钙蛋白Ⅰ(cTn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过程中共脱落6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55例/65例)和67.69%(44例/6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APTT分别为(54.01±4.14)和(57.11±4.06)s, INR分别为(1.80±0.29)和(2.58±0.34),cTnⅠ分别为(15.63±7.42)和(22.31±8.36)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和皮肤黏膜出血,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牙龈及鼻腔出血。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5%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胶囊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明显改善凝血功能,避免心肌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 许承志崔惠康邓涛赵长征马胜银
- 关键词:老年心房颤动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性评价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及左室重构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充血性心衰(CHF)患者房颤发生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HF患者6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IDd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NT-proBNP、LVIDdI、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不同级别心功能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房颤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房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房颤、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279、0.674,均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1.638,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NT-proBNP水平与房颤、心衰程度及左室重构有重要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
- 崔惠康张叶
-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左室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