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窖蛋白-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酪氨酸激酶A2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窖蛋白-1(Caveolin-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的表达及两者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例骨肉瘤患者和23例骨软骨瘤患者手术切除组织中Caveolin-1和EphA2表达水平.结果 Caveolin-1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织表达率(63.01%比13.04%,P<0.01),Caveolin-1表达水平均与骨肉瘤Eneeking分期、肺转移明显相关(P<0.05);EphA2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组织表达率(75.34%比8.70%,P<0.01),EphA2表达水平均与骨肉瘤软组织浸润、Eneeking分期、肺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骨肉瘤组织Caveolin-1和EphA2有助于判断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
- 毛庆琳景元海韩冬
- 关键词:窖蛋白-1骨肉瘤
- 微型皮片移植方法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微型皮片移植方法在大面积深度烧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 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邮票皮片移植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皮片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片成活率、操作时间、植皮面积、伤口愈合时间.结果:①观察组皮片成活率为95.83%,对照组为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操作时间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皮片移植术可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中,能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操作时间,提高皮片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毛庆琳
- 关键词:大面积深度烧伤伤口愈合
- 银离子抗菌凝胶敷料与磺胺嘧啶银乳膏对女性面部深Ⅱ度烧烫伤创面的处理效果比较被引量:10
- 2016年
- 面部深Ⅱ度烧烫伤是烧伤外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在临床上救治面部深Ⅱ度烧烫伤患者主要采用创面外用药物,合适的创面外用药物是成功救治患者的关键^([1])。女性面部深Ⅱ度烧烫伤患者对治疗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面部深Ⅱ度烧烫伤患者的药物品种较多,如何选择创面外用药物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点^([2,3])。本研究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4例女性面部深Ⅱ度烧烫伤患者,
- 毛庆琳韩冬付吉东国丽
- 关键词:磺胺嘧啶银乳膏药物品种银离子培养阳性率
- 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治疗妇科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对妇科肿瘤贫血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大庆龙南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妇科肿瘤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化疗联合口服健脾生血片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化疗联合口服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治疗,两组均用药3个化疗周期。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Hct、RBC、SF、TSAT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8.64%),较对照组(70.45%)显著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Hb、Hct、RBC、SF、TSAT水平均与治疗前比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便秘、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恶心、血压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口服健脾生血片治疗,富马酸亚铁多库酯钠胶囊治疗妇科肿瘤性贫血,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血常规指标,缓解贫血症状,促进病情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 石磊石岩峰毛庆琳
- 关键词:红细胞计数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 乌司他丁在早期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2016年
- 目的考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早期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11-2015-06我院住院的13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UTI组(n=65)和对照组(n=65)。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救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UT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同时间血清内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水平,尿素氮、血肌酐、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率。结果相同的治疗时间后,UTI组患者TNF-α及IL-8水平,尿素氮、血肌酐、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SIRS、MODS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UTI应用于早期烧伤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减少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降低SIRS及MODS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毛庆琳韩冬付吉东国丽
- 关键词:乌司他丁烧伤SIRSMODS
- MEBT/MEBO技术对儿童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MEBT/MEBO技术对小儿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烧伤4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0例。观察组患儿接受MEBT/MEBO技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情况及治疗期间创面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痊愈后的瘢痕面积[为(11.4±6.1)%TBSA(总体表面积)]、创面愈合时间[(22.4±8.2)d]、瘢痕发生率(3.6%)及患儿创面植皮例数(15例)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2±7.5)%TBSA、(35.7±10.3)d、瘢痕发生率19.1%、42例及87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21例出现创面感染(9.5%),低于对照组(57例,25.9%)(χ2=5.621,P<0.05)。结论:MEBT/MEBO技术能够较好地改善小儿烧伤创面愈合情况,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毛庆琳韩冬付吉东国丽
- 关键词:儿童烧伤疗效
- 运动疗法对乳腺癌患者身体状况及外周血DKK1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乳腺癌患者身体状况及外周血DKK1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6年12月共84例乳腺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人体成分、生存质量、血清DKK1水平等指标。结果经过12周治疗,对照组人体成分相关指标、DKK1水平、SF-36得分等方面无明显改变,运动组在腰围、平均臂围、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及DKK1水平等方面均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得分由(69.35±5.46)分升高到(82.42±6.33)分,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3,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人体成分及生存质量,并能降低其DKK1水平。
- 任云会由婷魏佳毛庆琳车瑛琦李亮张璐
- 关键词:运动疗法乳腺癌身体状况DKK1
- 复方桐叶烧伤油治疗烧伤的临床观察
- 目的:比较复方桐叶烧伤油与凡士林纱布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采取复方桐叶烧伤油纱布与凡士林纱布覆盖治疗烧伤创面进行比较.选烧伤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69岁,烧伤面积3%-26%.随机分为试验...
- 付吉东李伟刘永利韩冬李敏王立波毛庆琳
- 关键词:烧伤创面凡士林纱布复方桐叶烧伤油创面愈合无菌纱布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电生理和肌肉病理表现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电生理以及肌肉病理的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9年6月—2021年2月来源于一个罹患家系的11例患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肌肉病理的表现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肌强直、肌无力及肌萎缩等症状,在首发症状中,表现较多的为四肢无力,有36.36%患者有此表现,主要体征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等、肌肉萎缩等,其中90.91%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肢体肌力下降的情况,而肌力远端重于近端则占到了45.45%;肌电图检查均表现为肌源性改变,且同时检查出各位置处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强直放电现象;肌肉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大小、形状不等,核内移、链状核形成、肌纤维萎缩等情况,肌肉活检病理检查能够对患者的肌纤维病变状况有显示,其进行染色检查后不同病情的患者肌纤维染色情况之间有一定的差异;Ⅰ型纤维的面积为(4758.2±208.2)μm^(2)、Ⅱ型肌纤维(7859.5±276.9)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90,P<0.001);Ⅰ型纤维周长为(251.3±60.3)μm、Ⅱ型肌纤维(315.3±62.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8,P=0.024);Ⅰ型纤维等效圆直径为(72.1±19.4)μm、Ⅱ型肌纤维(90.7±17.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9,P=0.027);Ⅰ型纤维最大直径为(90.8±18.4)μm、Ⅱ型肌纤维(110.2±20.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P=0.029);Ⅰ型纤维最小直径为(39.2±17.8)μm、Ⅱ型肌纤维(59.4±20.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5,P=0.021);核内移占比的平均值为(0.4789±0.1796)。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症状表现较多,其中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等为主要的症状表现,且伴有多系统受累,电生理检查及肌肉活检病理检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重要的诊断依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有明显核内移,Ⅰ型肌纤维萎缩较多,Ⅱ型肌纤维肥大�
- 冯俊强杨光毛庆琳
- 关键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电生理肌肉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