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琳
-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黏膜组织中恶臭假单胞菌临床意义的探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索恶臭假单胞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肠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集14 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病变胃黏膜354例,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尿素酶试验及幽门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片段的PCR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同时提取胃黏膜组织DNA,通过幽门螺杆菌特异性PCR进行快速诊断。将非幽门螺杆菌转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酶阳性的非幽门螺杆菌染色体DNA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比对。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经测序比对为恶臭假单胞菌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354例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阴性、尿素酶阳性的恶臭假单胞菌10株,经16SrRNA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与GenBank中恶臭假单胞菌的相似性≥98%。10株恶臭假单胞菌的胃黏膜标本中,6例标本幽门螺杆菌特异性PCR为阳性,4例为阴性。传代存活的7株恶臭假单胞菌的K-B法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1株对四环素敏感,5株对阿莫西林耐药,6株对克拉霉素耐药,7株对甲硝唑、氨苄青霉素均耐药。7株菌经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结果均为恶臭假单胞菌。结论病变胃黏膜中分离出尿素酶阳性且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种抗生素耐药;可能造成临床上14 C-尿素呼气试验假阳性,并继发感染影响胃肠疾病的进展。
- 印琳刘芳郭长城王琼杨杰潘科潘晨熊妍陈颖婷方文陈峥宏
- 关键词:恶臭假单胞菌尿素酶耐药性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及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核酸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核酸。方法:胃镜检查获取的120例胃疾病患者胃黏膜标本,采用分离培养、PCR和q PCR检测H.pylori特异性16Sr DNA的方法诊断H.pylori感染,比较3种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收集30例H.pylori感染确诊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H.pylori抗原(H.pylori-Ag)及q PCR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H.pylori检出率。结果:120例胃肠道病疾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H.pylori 46例,阳性率为38.33%;16Sr DNA PCR检测出H.pylori60例,阳性率为50.00%;q PCR检测出H.pylori 93例,阳性率为77.50%;3种方法阳性率经χ2检验,P<0.05,q PCR法检出率大于分离培养及普通PCR法;18例14C-UBT阳性患者的粪便H.pylori-Ag的阳性率为5.55%,q PCR阳性率为22.22%,经χ2检验,P>0.05。结论:q PCR法可快速检测胃黏膜中H.pylori核酸。
- 陈颖婷刘芳王琼印琳杨杰陈峥宏张永宏
- 关键词:胃黏膜粪便细胞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
- 胃黏膜中球形幽门螺杆菌的鉴定与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对球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进行鉴定,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胃镜下确诊的胃炎及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组织标本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尿素酶检测,对革兰阴性(G^-)弯曲杆菌和不典型球菌进行H.pylori特异性PCR鉴定,并对特异性PCR阳性的不典型球菌以H.pylori 16S r DNA通用引物扩增测序。结果:共获得80株G^-弯曲杆菌和5株不典型球菌,在传代培养中有24株弯曲杆菌发生球形变异;G^-弯曲杆菌的组织及细菌培养物尿素酶试验均为阳性,G^-不典型球菌的组织及细菌培养物为阴性,返祖为G^-弯曲杆菌后则为阳性;85株菌经特异性引物鉴定均为H.pylori阳性,G^-不典型球菌16S rDNA序列与数据库中H.pylori 16S rRNA基因序列碱基一致性均达99%,鉴定为H.pylori。结论:H.pylori可发生球形变异,这可能会造成临床实验室微生物学诊断的假阴性。
- 王琼陈峥宏杨杰潘科熊妍印琳郭长城
- 关键词:胃溃疡胃炎胃黏膜球形
- 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加德纳菌检测的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究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与加德纳菌(GV)感染关系。方法:用革兰染色法对127例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组)、29例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组)、66例其它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他前列腺疾病组)及33例正常男性(对照组)的前列腺液或尿沉渣标本进行GV初筛,对筛检出的GV阳性标本进行GV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复查,比较2种方法的GV检出率及不同分组间GV阳性检出率。结果:2种染色方法对同一组样本的GV阳性检出率比较,荧光抗体染色法均低于革兰染色法,在前列腺炎组和其他前列腺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革兰染色GV检出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泌尿道感染组、前列腺炎组、其他前列腺疾病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荧光抗体染色法GV阳性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泌尿道感染组、前列腺炎组、对照组、其他前列腺疾病组,泌尿道感染组、前列腺炎组和对照组(或其他前列腺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前列腺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染色法检测GV存在一定假阳性,前列腺炎、泌尿道感染可能与GV感染有关。
- 程树强夏曙华印琳彭晓枫
- 关键词:加德纳菌炎症泌尿生殖系统革兰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