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白细胞计数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白细胞计数(WBC)与心脏结构变化和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房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组和同期入院的未发生房颤患者2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外周静脉血CRP、NLR和WBC检测水平,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三种炎性因子与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RP、N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右室内径(RVD)与右房心径(RAD)等心脏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发生与CRP、NIR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与WBC水平不具有相关性;心脏结构变化与以上三种炎性因子均不具有相关性。结论:高水平外周血CRP、NLR与心脏病房颤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检测以上炎性因子水平,可为诊断和预测房颤发生提供临床依据。
- 卢清玉刘庚余阳张伶耿学峰
- 关键词:血细胞计数
- 心脏起搏器预防和终止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依照植入起搏器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腔起搏植入治疗,实验组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指数(CI)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个月起搏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参数水平、有效率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起搏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水平,对预防和终止慢性心律失常具有积极作用。
- 余阳杨洪涛卢清玉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疗效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逆重构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观察并评价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逆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5例心肌病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2)给予药物控制治疗,观察组(n=33)给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容积(LAV)、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和室间隔厚度(IVS),同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LAD、LVEDD、LVEF、LVPW、IVS、LAV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逆重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安全性高于常规药物治疗。
- 余阳杨洪涛卢清玉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 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同侧所致肿胀手综合征及腔内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 侯西彬詹申杨涛余阳温静王玉柱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狭窄
- 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4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100%闭塞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开通IRA后均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其中36例(A组)将0.36mm(0.014in)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沿该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提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置入支架;另外38例(B组)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比较两组间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78%比21.05%,2.78%比10.53%,P均<0.05)。平均随访3.2±1.4个月,随访率93.5%,两组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安全可行,操作简单,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组。
- 吴建国张伶卢清玉常宇锋耿学峰余阳
- 关键词:心脏导管插入术心肌梗死
- 运动员分支型室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1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男,24岁,因"反复发作心悸,加重1h"入院。入院后第一份心电图(图1)示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度150ms,频率140bpm,患者当时测血压正常,无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宽QRS波心动过速持续约10余分钟后自行转变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图2)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300ms)、左后分支阻滞(QRS波群宽度104ms,
- 杨洪涛余阳卢清玉
- 关键词:室速
-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宽QRS波心动过速1例
- 2018年
- 患者男,22岁,因发作性心悸2h入院。患者本人诉既往体健,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入院后心电图(图1A)示R-R间期相等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率218bpm,当时测血压100/60mmHg,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头晕、黑矇、晕厥、胸闷、胸痛等症状,结合患者年龄、心动过速发作时无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病史,考虑室上速(SVT)伴室内差传可能性大,予异搏定10mg静脉推注,推完即刻患者心动过速终止,转为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图2)示Ⅲ、aVF导联异常Q波。
- 杨洪涛李梅余阳
- 关键词: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宽QRS波心动过速
- 血清微小RNA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微小RNA(mi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3'端加多聚poly(A)尾的反转录后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iR-1的水平,并测定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结果心梗组miR-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心梗组患者血清miR-1较对照组均值升高的倍数与其血清CK-MB较对照组均值升高的倍数存在正相关关系(r=0.52,P<0.05)。结论 miR-1有可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miR-1水平升高的机制可能与心肌梗死灶周围的缺血组织释放增加有关。
- 徐冬梅于立成楚新梅余阳郭云飞周淋刘国强
-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清微小RNA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多普勒的变化特征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变化特征。方法以31例首次发病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24h内获取其标准心尖二腔、长轴、四腔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描记心肌各节段的组织速度图(TVI)、组织位移(TT)曲线,测量基底段、中段收缩相峰值,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前壁AMI患者的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Sm)和组织位移峰值(D)与正常人比较,梗死相关动脉(IRA)非完全闭塞组前壁中段和前间隔基底段、中段D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IRA完全闭塞组连同前壁基底段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峰值低于非完全闭塞;下壁AMI患者只有完全闭塞时下壁基底段和侧壁中段表现出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P<0.05)。AMI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前壁AMI所有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的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下壁AMI只在后壁、侧壁部分节段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前壁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能够在急性缺血早期无创、定量、准确、敏感地区分正常及缺血、坏死心肌病变程度加重,敏感性增加。在下壁AMI患者的Sm和D的差异不显著。
- 黄慧贤胡大一朱天刚陈真郭实吴旸刘俊琪刘庚余阳丁茜王欣权欣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多普勒成像
- 2条生命线的困境:起搏器和透析导管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置入颈内静脉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以及两者共存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8年8月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存在起搏器导线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置入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病例17例,观察术中及术后起搏器电极、导线有无移位,起搏器功能有无异常。随访期间观察透析导管、起搏器导线感染发生率、症状性静脉高压征发生率以及拔除导管时是否发生导管嵌顿。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导管尖端顺利进入右心房中上部,1例球囊扩张上腔静脉狭窄后置入导管,1例导管置入过程中顶在起搏器导线上,经调整方向后导管尖端顺利进入右心房中上部。术中及术后起搏器电极、导线无移位,起搏器功能无异常;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起搏器导线感染及起搏器功能不良。1例在置管1年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及更换导管后好转,起搏器导线未受到感染。1例出现置管侧上肢轻度肿胀,但不需要临床干预。原位更换导管9例,拔除原导管时均未发生导管嵌顿。结论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如无重度血管狭窄,DSA下置入带涤纶套透析导管成功率高、安全可行,两者共存短期内未见起搏器导线感染及起搏器功能不良,很少出现症状性静脉高压征。
- 侯西彬杨涛余阳詹申任树风王玉柱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