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作品数:44 被引量:350 H指数:10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功能性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观察功能性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46例PFPS患者,按照组间基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采用常规理疗联合股四头肌力量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训练包括核心稳定性训练、髋周肌力加强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下肢功能训练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屈伸最大峰力矩,对患者疼痛及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屈伸的最大峰力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而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屈伸的最大峰力矩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缓解PFPS患者的疼痛,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膝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杨云 杨华清 张鸿悦 李强 刘晓磊 解焕鑫 赵殿钊 杨启昌 韩庆海关键词:髌股疼痛综合征 膝关节功能 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使用微创截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2017年1月本科使用微创截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0例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8.12±18.20)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178.43±46.24)ml。3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54±7.21)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平均(35.74±10.82)d愈合。骨延长长度平均(8.52±2.43)cm,骨搬移时间平均(3.54±1.17)个月,去除外固定时间平均(22.54±4.83)个月。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Paley骨愈合评定:优25例,良3例,一般2例;功能评定:优23例,良4例,一般3例。[结论]应用微创截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效果确切,重建了原有肢体长度,缩短了治疗周期,确保了手术疗效。 章耀华 杨华清 李强 韩庆海 彭爱民 曲龙 夏和桃关键词:ILIZAROV 骨髓炎 骨搬移 骨缺损 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23年 目的探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术后12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内固定成功组105例与内固定失败组15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其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15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失败率为12.5%。其中发生螺旋刀片退钉3例,主钉断裂6例,发生髋内翻3例,发生螺旋刀片切割3例。两组性别、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失败组年龄≥75岁、重度骨质疏松、颈干角<130°、尖顶距>30mm、螺旋刀片位置中上、骨折复位质量差、后内侧完整性破坏、股骨粗隆近端外侧壁完整性破坏等较成功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75岁、重度骨质疏松、颈干角<130°、顶尖距>30mm、螺旋刀片中上位置、骨折复位质量差、后内侧壁完整性破坏、股骨粗隆近端外侧壁完整性破坏均为影响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多,PFNA内固定术中注意骨折复位,复位质量差可能会增加种植体失败的发生率。插入螺旋刀片注意控制尖顶距及螺旋刀片位置,缺少后内侧支撑及外侧壁骨折同样会影响内固定治疗效果,要根据术中情况进行外侧壁及后内侧壁骨折块的固定。要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术后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内固定失败。 郭峰 张秀娟 李强 章耀华 解焕鑫 刘晓磊 张鸿悦 杨华清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内固定 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髌股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动态平衡的作用.[方法]43例PFP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2例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另外21例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ujala评分、单腿支撑以及BIODEX平衡测试仪测定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康复训练,依从性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3~12个月,平均(7.22±3.19)个月.治疗4周后,两组的VAS评分、总体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左右稳定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Kujal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缓解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膝痛症状,改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和提高膝关节功能. 章耀华 张平 刘晓磊 张鸿悦 李强 田姗娜 杨华清关键词:髌股疼痛综合征 悬吊运动疗法 核心稳定性训练 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24~55(40.54±11.64)岁,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1~55(41.36±9.69)岁,采用NRD辅助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24~53(38.61±8.76)岁,采用传统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针道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骨搬移时间、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62(33.0±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杨华清 章耀华 李强 张鸿悦 赵殿钊 韩庆海 杨云 杨启昌 曲龙关键词:ILIZAROV技术 骨搬移 骨髓炎 骨不连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腰骶臀区疼痛症状观察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腰骶臀区疼痛症状,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T12~L1椎体)3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压缩程度分为两组:A组为压缩比≤1/4;B组为1/4<压缩比<1/2;观察有无骨折局部痛与腰骶臀区痛症状,对比两组骨折局部疼痛发生率;并对出现腰骶臀区痛症状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确诊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16例,出现漏诊为9例,漏诊率2.8%。有腰骶臀区痛症状的179例(56.6%),有骨折局部疼痛症状的213例(67.4%),二者均有者76例(24.1%),B组患者骨折局部痛和腰骶臀区痛发生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出现腰骶部、臀区疼痛可能与胸腰部脊神经后支皮节支配区域有关。 田姗娜 董明 杨华清 李强 章耀华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疼痛 胸腰段 脊神经后支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合并抑郁焦虑情绪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9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问卷调查,并记录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较小、损伤平面越高、损伤程度越重者的抑郁分值更高;文化程度较低、损伤平面越高、损伤程度越重者的焦虑分值更高。结论临床医生应注意脊髓损伤患者特别是损伤部位较高、损伤程度较重的焦虑抑郁状态,尽早干预和治疗。 李强 章耀华 杨华清 刘晓磊 张平关键词:脊髓损伤 抑郁 焦虑 椎旁肌CT值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椎旁肌CT值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VP治疗的120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影像学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26例)和未再骨折组(94例)。测量所有研究者椎旁肌CT值(椎后肌群平均CT值、腰大肌平均CT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椎旁肌CT值与PVP后再骨折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椎旁肌CT值对PVP后再骨折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P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再骨折组患者椎后肌群平均CT值、腰大肌平均CT值明显低于未再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椎后肌群平均CT值、腰大肌平均CT值与PVP后再骨折呈负相关(P<0.05);椎后肌群平均CT值、腰大肌平均CT值预测PVP后再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95%CI:0.681~0.776)、0.849(95%CI:0.799~0.89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7(95%CI:0.857~0.952)。再骨折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比例明显高于未再骨折组,骨密度T值低于未再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93,95%CI:1.150~3.114)、骨水泥渗漏(OR=2.067,95%CI:1.249~3.420)、骨密度T值(OR=2.649,95%CI:1.626~4.315)、骨水泥注入量(OR=2.368,95%CI:1.491~3.761)、椎后肌群平均CT值(OR=2.821,95%CI:1.658~4.798)、腰大肌平均CT值(OR=3.267,95%CI:1.944~5.493)是PVP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椎旁肌CT值与患者PVP术后再骨折呈负相关,较低的椎后肌群平均CT值和腰大肌平均CT值是PVP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刘祖耀 李强 李富 张洪剑 杨等 吕朝辉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伴腰骶臀区疼痛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腰骶臀区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腰骶部疼痛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行手术治疗(PKP),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功能评价及椎体高度变化情况,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指数及Bathel指数;伤椎前缘和中部高度,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术后第2 d VAS评分、ODI指数、Bathel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伤椎前缘中部高度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第2 d相关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中58例腰骶臀区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93.55%)。[结论] PKP可以有效缓解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有腰骶臀区疼痛。 董明 杨华清 李强 姚洪春 郭恒冰 章耀华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腰骶痛 脊神经后支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和2019级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实习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36名2018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将采用以创新工作室为基础的教学坊教学方法的38名2019级学生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的理论成绩(85.21±5.68)分,优于对照组(77.94±5.07)分,差异有显著性(t=-5.796,P<0.001)。技能成绩(86.92±3.81)分,优于对照组(80.03±4.83)分,差异有显著性(t=-6.840,P<0.01)。问卷满意度调查显示,两组在“课程提高了诊疗能力”“课程可以开拓视野”项目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8项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骨科康复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 杨华清 解焕鑫 李强 章耀华 刘晓磊 李佳 张鸿悦关键词:创新工作室 工作坊 骨科康复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