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清
- 作品数:89 被引量:3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和2019级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实习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36名2018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将采用以创新工作室为基础的教学坊教学方法的38名2019级学生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的理论成绩(85.21±5.68)分,优于对照组(77.94±5.07)分,差异有显著性(t=-5.796,P<0.001)。技能成绩(86.92±3.81)分,优于对照组(80.03±4.83)分,差异有显著性(t=-6.840,P<0.01)。问卷满意度调查显示,两组在“课程提高了诊疗能力”“课程可以开拓视野”项目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8项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骨科康复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
- 杨华清解焕鑫李强章耀华刘晓磊李佳张鸿悦
-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工作坊骨科康复教学改革
-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骨骺损伤后踝内翻畸形被引量:1
- 2017年
- 儿童踝骨骺损伤后容易遗留踝内翻畸形,导致疼痛、肢体不等长、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通过微创截骨,根据旋转成角中心(CORA)原则使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矫正,能够获得满意的力线和肢体长度,同时能处理其邻近骨、关节和软组织的病变,治疗后踝的外形和功能都非常满意。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此类畸形,可控性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 郑学建杨华清朱跃良石磊
- 关键词:骨骺损伤ILIZAROV技术儿童
- Ilizarov技术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 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 技术结合髓内钉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 年1 月~2015 年2 月期间我科使用Ilizarov 技术结合髓内钉治疗的25 例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回...
- 杨华清章耀华彭爱民韩庆海赵殿钊夏和桃
- 关键词:ILIZAROV胫骨骨髓炎骨缺损髓内钉
- 一种微创扇形截骨器及其使用方法
- 一种微创扇形截骨器及其使用方法,用于长骨横向截断,包括孔槽环、钻头和钢针;孔槽环上沿中轴线开有长调节孔;钻头固定在孔槽环上,并通过固定组件一实现在长调节孔内的滑动移位和随时锁紧;钢针成对设置通过螺纹杆固定在孔槽环上;螺纹...
- 杨华清
- 脊柱减压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多裂肌弹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non-surgical spinal decompression system,SD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多裂肌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30例经MRI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行SDS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评估多裂肌弹性,临床症状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结果30例患者治疗前ODI为(30.814±1.86)%,治疗后为(20.423±1.36)%,差异有显著性(t=19.388,P=0.000);治疗前VAS评分为(6.500±0.827)分,治疗后为(3.050±0.759)分,差异有显著性(t=16.335,P=0.000)。治疗前双侧多裂肌弹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双侧多裂肌弹性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侧较左侧差异更为显著(P<0.001),治疗后双侧多裂肌弹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DS可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多裂肌的弹性。
- 张丽华米立新杨华清郄淑燕田海源马全胜刘洪锐马玉宝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裂肌超声弹性成像
- 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与足下垂畸形
-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和足下垂畸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5例慢性胫骨骨髓炎和足下垂畸形的病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3-...
- 彭爱民杨华清韩庆海张庆彬赵殿钊郑学建
- 关键词:足下垂畸形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研究的方法观察同期与分期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双侧TK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同期置换组和分期置换组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早期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后6个月,同期置换组和分期置换组患者左右侧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置换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分期置换组(P<0.01);早期发热、假体周围感染明显高于分期置换组(P<0.01);两组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同期双侧TKA手术住院费用低,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临床应据此谨慎选择TKA手术方式。
- 董明杨华清孙凤龙李强刘祖耀章耀华
-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功能
- 关节镜下空心钉复位与改良10#爱惜康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复位与改良10#爱惜康丝线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疗效。方法选取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21例,其中空心钉内固定组11例,改良10#爱惜康丝线固定组10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改良10#爱惜康丝线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长于关节镜空心钉内固定组(P<0.05),而2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和改良10#爱惜康丝线均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良好方式。
- 郭恒冰杨华清
- 关键词:胫骨髁间嵴骨折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
- 马蹄内翻足的分类及外科治疗策略被引量:5
- 2021年
- 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复杂骨性软组织畸形,大多数是先天性或神经源性的,小部分也可由创伤导致。除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外,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栓系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腓骨肌萎缩症等诸多原因都可导致马蹄内翻足的发生。马蹄内翻足的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不同发病原因和类型的马蹄内翻足都有各自畸形表现和病理特点[1]。临床治疗时,明确马蹄内翻足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畸形采取不同的外科治疗策略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杨华清张鸿悦章耀华杨云姚建祥
-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足畸形ILIZAROV技术矫形
- 功能性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观察功能性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46例PFPS患者,按照组间基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采用常规理疗联合股四头肌力量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训练包括核心稳定性训练、髋周肌力加强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下肢功能训练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屈伸最大峰力矩,对患者疼痛及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屈伸的最大峰力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而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屈伸的最大峰力矩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缓解PFPS患者的疼痛,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膝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 杨云杨华清张鸿悦李强刘晓磊解焕鑫赵殿钊杨启昌韩庆海
- 关键词:髌股疼痛综合征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