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芳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丹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2篇血清试验
  • 2篇血液
  • 2篇梅毒
  • 2篇甲苯胺红
  • 2篇甲苯胺红不加...
  • 2篇不加热
  • 1篇单胞菌
  • 1篇动态检测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损伤
  • 1篇心肌损伤诊断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清AFP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学
  • 1篇血液流变学与...
  • 1篇血液稀释
  • 1篇血脂
  • 1篇叶酸

机构

  • 11篇丹阳市第二人...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丹阳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张春芳
  • 2篇彭文红
  • 2篇徐敬轩
  • 2篇夏毅
  • 2篇储磊
  • 2篇钱云芳
  • 1篇王佳丽

传媒

  • 6篇亚太传统医药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医疗装备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6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5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检测情况分析
2010年
目的:了解2009年第二季度丹阳市某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4种常用药物的耐药情况及Ⅰ类整合子在耐药基因播散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KB纸片法检测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情况;用煮沸法提取5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NA模板;应用PCR技术检测Ⅰ类整合子,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18%)、头孢噻肟(32%)、庆大霉素(46%)和亚胺培南(36%);Ⅰ类整合子检测阳性率为18%。结论:4种药物的耐药率均有增高,以庆大霉素最为显著,结果提示应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案,以减少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率。整合子是形成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因而对整合子介导的细菌多重耐药基因水平传播要引起足够重视,并设法降低多重耐药株的发生率。
张春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整合子
微生物改良法测定红细胞叶酸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微生物改良法测定红细胞叶酸。方法:检测50例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以及25例健康人员的红细胞叶酸的含量。评价高、低两个质控标准的稳定性、精密度以及实验相关性等各项指标。结果:批内变异的系数分别为2.3%和3.5%,批间变异的系数分别为5.2%和7.4%,试剂的相关性良好。健康人员的测定结果表明红细胞叶酸的正常参考值为(585±70)ng/mL。结论:本方法测定的结果准确、可靠,且操作简便,适合推广使用。
张春芳
关键词:红细胞叶酸
对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改良的探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改良法在梅毒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梅毒患者血清标本71例,其中55例TRUST滴度在1∶2及以上,16例滴度为1∶1,阴性样本29例.实验室5名工作人员分别用传统方法进行检测,同时用全自动酶免仪加样到稀释板中,然后加入TRUST试剂,震荡30 min后,判读结果.结果 阴性样本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滴度在1∶2及以上的阳性标本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均为100%,滴度在1∶1的阳性标本传统方法的检出率为66%,而改良方法的检出率为74%.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检测阳性率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0.494,P=0.31).结论 改良方法可以借助全自动酶免仪加样,实现半自动化操作,较传统法简便,特别适合大批量样本,改良方法可以代替传统方法.
徐敬轩夏毅彭文红张春芳赵仙华钱云芳王佳丽储磊谢而付
关键词: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对照组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之前和化疗以后完全缓解以及复发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并且做比较。结果:化疗之前以及复发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明显比化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高,但是化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与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的水平没有很明显的差异。结论:动态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变化对了解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很大的帮助。
张春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动态检测
脑梗塞患者34例血液流变学与血脂关系探讨
2011年
目的:探讨34例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将34例患脑梗塞患者与3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和载脂蛋白AI进行比较,然后作对照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B明显比对照组高,而载脂蛋白AI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脑梗塞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与血脂以及载脂蛋白的异常,应该采取控制血脂水平和降低纤维蛋白等治疗方法来改善脑部循环,从而治疗脑梗塞。
张春芳
关键词:脑梗塞血液流变学血脂
血清AFP、CEA、CA199、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CA199)、γ-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试验组,同期选取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对患者血清中的AFP、CEA、CA199、GGT进行单项与联合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血清AFP、CEA、CA199、G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中AFP、CEA、CA199、GGT单项指标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各项指标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单项检测。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CEA、CA199、GGT水平较高,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对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春芳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糖类抗原19-9Γ-谷氨酰转肽酶
梅毒筛查中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在梅毒筛查中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检测性能。方法对TRUST高滴度的梅毒血清进行一系列稀释,分别用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测试,计算出一系列浓度下每种方法的阳性率。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C_(50),C_5~C_(95)区间,以及不精密度曲线,并对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及诊断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方法的C_(50)。小于传统方法,改良方法的C_5~C_(95)区间较传统方法窄,改良方法的不精密度曲线较传统方法陡峭,两种方法一致性程度的95%的可信区间为73.4%~95.8%。改良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29%,99.1%,85.71%,97.05%和96.39%,传统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3.75%,98.49%,75%,96.18%和95%。改良方法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高于传统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10.03,P均<0.05)。改良方法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略高于传统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9,3.45,4.03,P均>0.05)。结论改良方法的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传统方法高,可以借助全自动酶免仪加样,适用大批量样本的检测,改良方法可代替传统方法用于梅毒筛查。
徐敬轩夏毅彭文红张春芳赵仙华钱云芳储磊谢而付
关键词: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肿瘤手术患者,分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患者颈内静脉注射6%的贺斯15mL/kg,增加高容量的状态。对照组常规输入复方林格氏液。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在围术期比对照组要相对平稳;在对血液进行稀释操作以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患者的血小板比对照组患者的减少,FIB下降,PT以及APTT均有所延长,但是都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对肿瘤患者实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的治疗对凝血功能没有不利的影响。
张春芳
关键词:高容量血液稀释凝血功能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CD26水平变化的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CD2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对3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之前、手术之后以及15例正常对照组运用ELISA方法来测定血清CD26的水平。结果在手术之前,大肠癌患者的血清CD26的水平比正常对照组的高(t=5.180,P<0.05),而且会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F=4.679,P<0.05)。在实施手术1个月以后,患者的血清CD26的水平有所下降(t=12.116,P<0.05)。结论血清CD26的水平可以作为大肠癌患者的分子标志物。对大肠癌患者在手术前后来检测血清CD26的水平对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评价治疗的疗效有很大的帮助。
张春芳
关键词:大肠癌
生化检验应用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伴肝损伤与心肌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在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和肝损伤患儿诊断中应用生化检验的价值。方法:搜集2016年01月份到2017年01月份在我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和肝损伤患儿41例作为研究组,搜集同期的41例正常儿童作为参照组,全部研究对象都进行生化检验,观察检验的效果。结果:与参照组患儿相比,研究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指标数值明显要大,组间数据对比发现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和肝损伤患儿诊断中应用生化检验,能够准确诊断患儿肝损伤与心肌损伤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应用。
张春芳
关键词:生化检验支原体肺炎肝损伤心肌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