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玲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篇微结构
  • 4篇薄膜微结构
  • 3篇电池
  • 3篇太阳能
  • 3篇太阳能电池
  • 2篇缓冲层
  • 2篇CUI
  • 2篇衬底
  • 2篇衬底温度
  • 1篇电流效率
  • 1篇阴极电流效率
  • 1篇预制
  • 1篇热处理温度
  • 1篇微观结构
  • 1篇相变
  • 1篇光伏
  • 1篇氨基磺酸盐
  • 1篇薄膜太阳能电...
  • 1篇CU

机构

  • 7篇钢铁研究总院
  • 2篇湘潭大学

作者

  • 7篇方玲
  • 6篇卢志超
  • 5篇周少雄
  • 4篇阎有花
  • 4篇刘迎春
  • 4篇赵海花
  • 2篇赵栋梁
  • 2篇李德仁
  • 2篇王先友
  • 2篇孙克
  • 2篇韩伟
  • 2篇许肖丽

传媒

  • 2篇功能材料
  • 1篇物理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金属功能材料

年份

  • 7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氮气流量对CuInS2薄膜微结构的影响
2007年
采用硫化法制备出具有多晶结构的光吸收层CuInS2薄膜,研究了硫源处N2流量对CuInS2薄膜微结构的影响。利用SEM和EDS观察和分析了它们的表面形貌和成分,采用XRD表征了薄膜的结构。结果表明:N2流量增大到600ml/min制得具有黄铜矿结构且沿(112)晶向择优生长的CuInS2薄膜,晶粒尺寸为230nm。
阎有花刘迎春方玲赵海花李德仁卢志超周少雄
氮气流量对CuInS2薄膜微结构的影响
采用硫化法制备出具有多晶结构的光吸收层 CuInS薄膜,研究了硫源处 N流量对 CuInS薄膜微结构的影响.利用 SEM 和 EDS 观察和分析了它们的表面形貌和成分,采用 XRD 表征了薄膜的结构。结果表明: N流量增...
阎有花刘迎春方玲赵海花李德仁卢志超周少雄
文献传递
工艺因素对氨基磺酸盐镀铟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对氨基磺酸盐体系镀铟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镀液pH值、电流密度、镀液温度、添加剂以及电镀时间与阴极电流效率的关系,确定了镀铟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pH值为1.8~2.0,电流密度为1.8~2.2 A/dm^2,温度为20~30 ℃,胺类添加剂加入量少于0.2g/L,电沉积1min,可以获得银白色的铟镀层,且阴极电流效率达到80%以上.
许肖丽韩伟孙克方玲刘迎春卢志超周少雄
关键词:阴极电流效率
热处理温度对Cu-In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2007年
采用电镀工艺制备了CIS太阳能电池的Cu-In预制薄膜,通过分析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材料结构的变化,研究了Cu-In预制层薄膜的相变规律及其表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433K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Cu-In薄膜由单质In及少量Cu11In9构成,此时单质In熔化,凝固后其表面In颗粒长大;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77K时,在表面富In区发生固液转变,薄膜表面更加致密。随着Cu和In原子相互扩散加剧,Cu11In9最终完全转变为Cu16In9。
许肖丽韩伟孙克方玲刘迎春卢志超周少雄
关键词:相变微观结构
CuInS_2薄膜太阳能电池被引量:9
2007年
近年来,CuInS2作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综合特征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CuInS2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综述了有关CuInS2材料结构与特性,制备方法和反应动力学,元素掺杂和后处理工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窗口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了CuInS2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展及基于电沉积-硫化方法制备CuInS2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产业化技术,展望了CuInS2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前景.
周少雄方玲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
衬底温度对CuI薄膜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探讨不同的衬底温度对 CuI 薄膜的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 X 射线衍射谱,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霍尔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测试了 CuI 薄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和光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赵海花方玲卢志超阎有花赵栋梁王先友
关键词:衬底温度缓冲层太阳能电池
文献传递
衬底温度对CuI薄膜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007年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探讨不同的衬底温度对CuI薄膜的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霍尔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等测试了CuI薄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和光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衬底温度为120℃时CuI薄膜的结晶性较好,薄膜表面相对均匀致密。可见光透过率随着衬底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衬底温度为120℃时最高,近76%,适合作Al:ZnO/p-CuI/n-CI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缓冲层。
赵海花方玲卢志超阎有花赵栋梁王先友
关键词:衬底温度缓冲层太阳能电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