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影像
  • 3篇CT
  • 2篇影像学
  • 2篇腮腺
  • 2篇淋巴
  • 2篇粉尘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2篇尘肺
  • 1篇电焊
  • 1篇电焊作业
  • 1篇动脉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表现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影像学特征
  • 1篇中毒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自贡市第六人...

作者

  • 8篇刘露
  • 6篇沈江
  • 5篇邵恒
  • 5篇伍东升
  • 5篇温晓玲
  • 2篇伍兵
  • 2篇许春华
  • 2篇张洪静
  • 2篇刘露
  • 1篇刘曦娇
  • 1篇李鹏

传媒

  • 2篇中国工业医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腮腺腺淋巴瘤的增强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的16层MSCT增强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基础进行评价,以提升对该类型肿瘤CT征象的认识。方法:观察34例经病理确诊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16排MSCT增强影像特征,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密度、增强CT特点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3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86个病变。12例双侧同时发病(双侧单发2例,双侧多发10例),22例单侧发病(单侧单发12例,单侧多发10例);66个病变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增强扫描动脉期各病变多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病变内囊变区无强化。结论:出现在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后下极的结节或肿块,常见多发病变,边界清楚,增强为中度或显著强化,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液化,是腮腺腺淋巴瘤较为特异性的增强MSCT征象。
沈江邵恒伍东升刘露许春华温晓玲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MSCT病理学
结核与尘肺累及纵隔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影像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探讨结核与尘肺累及纵隔淋巴结的优势解剖分布及强化特点的差异。方法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3例结核和40例尘肺的受累纵隔淋巴结在多层螺旋CT(MSCT)上的形态学特征、强化类型及解剖分布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75.8%)结核的增大淋巴结呈环状强化,其中10例(30.3%)表现为"多房样"征象。38例(95.0%)尘肺的增大淋巴结呈均匀一致强化。纵隔淋巴结结核常优势地累及4R(75.8%)、5(57.6%)、7(81.8%)以及10R(60.6%)等区域;尘肺则优势地累及2R(52.5%)、3(67.5%)、4R(97.5%)、5(77.5%)、7(97.5%)、10R(97.5%)以及10L(95%)等纵隔淋巴结分布区域。相对而言,尘肺较结核更多地累及3、4L、8、10R、10L区域的淋巴结(P<0.05)。结论依据纵隔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及强化特点,MSCT增强扫描对结核与尘肺的鉴别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邵恒温晓玲沈江伍东升张洪静刘露
关键词:纵隔结核尘肺淋巴结
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肿瘤增强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底细胞瘤6例,肌细胞上皮瘤5例,脉管瘤4例,淋巴上皮囊肿及腮腺脂肪瘤各3例,软骨肉瘤1例。在增强CT图像上,从病变所在腮腺的位置、病变大小和形态、病变密度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细胞瘤发生在腮腺浅叶,边界清楚,病变内易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明显强化肿块,边缘或内部可见结节状强化,可伴有增大的淋巴结。肌细胞上皮瘤多发于腮腺浅叶,易发生小囊变,少数病变内可有小点状钙化。实性部分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多有典型的动脉期强化结节和边缘显著强化。血管瘤为软组织肿块,病变较大可占据整个腮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静脉石,突出于腮腺表面,增强后轻度-明显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囊液较黏稠,CT值密度较高。软骨肉瘤以囊性为主的肿块,含边缘钙化、骨化成分的肿块。腮腺脂肪瘤可见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无强化,病变内可见纤维分隔。结论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揭示其病理基础;增强CT是诊断腮腺少见肿瘤病变性质有效的影像检查手段。
温晓玲沈江伍东升邵恒刘露许春华
关键词:CT病理学
粉尘作业人员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粉尘作业人员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工种、接尘时间、融合块形成以及肺气肿征象、肺大泡、继发性肺结核等尘肺病常见并发症为观察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分类变量进行组内对照比较。结果粉尘作业人员发生PAH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工种(P=0.036,OR=1.134)、接尘时间(P=0.016,OR=1.145)、融合块形成(P=0.001,OR=1.777)、肺气肿征象(P=0.004,OR=1.679)、继发性肺结核(P=0,OR=2.065)。工种组内比较显示,石匠与石料开采加工、石英砂接尘组发生PAH的可能性是其他组的1.59~2.545倍。随着接尘时间的增长,发生PAH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结论接尘工人出现肺气肿征象、继发性肺结核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阻止PAH的进展;不同工种的危险性、接尘时间的累积效应、融合块形成是预防PAH和改善预后中应引起重视的因素。
沈江伍东升温晓玲邵恒刘露李鹏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尘肺病
电焊作业者胸部HRCT的影像学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电焊烟尘引起肺部慢性损害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46例电焊作业者行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后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高分辨率重建。结果显示,小叶核影增粗(20例)、磨玻璃结节(19例)、实性结节(14例)是电焊作业者胸部HRCT最常见的征象,结节分布以小叶中心性为主(29例)。13例表现为肺内结节伴小叶核影增粗。肺内结节密集度越低,伴发小叶核影增粗征象的比例越高,不同密集度肺内结节伴小叶核影增粗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工龄组肺内结节形态和小叶核影增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和P=0.818)。电焊烟尘致肺纤维化较弱的特性,使其导致肺部损害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更具有临床意义。由于肺内病变主要体现在肺小叶水平,因此HRCT是疾病早期诊断、随访复查的必要检查手段。
沈江伍东升温晓玲邵恒刘露张洪静
关键词:电焊作业粉尘HRCT
急性敌草快中毒的胸部CT表现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敌草快中毒的胸部CT表现及其演变过程。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于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敌草快中毒患者24例,按照服毒量分为少量组、中量组和大量组,按中毒时间分为中毒早期、中期、后期及远期,分析其胸部CT表现。结果急性敌草快中毒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主要为肺纹理增多、肺内渗出性病变、胸膜增厚、胸膜下线、肺纤维化、胸腔积液、纵隔气肿等。肺纹理增多早期与中期、后期及远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渗出性病变各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胸膜增厚早期与远期比较(P=0.019)、中期与远期比较(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肺纤维化远期与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远期与中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后期与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后期与中期比较(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量组内肺纹理增多、渗出性病变、胸膜增厚与其他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敌草快中毒可致肺部损伤,其CT表现与服毒剂量和中毒时间有关,大量组及中毒早期以肺纹理增多、肺内渗出性病变及胸膜增厚为主,后期与远期可出现肺纤维化。
刘露吴霜蔡舒王守忠沈江
关键词:中毒胸部CT
CT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与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CT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和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例HEHE(共计19个病灶)和18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共计38个病灶)的CT资料。结果利用Ma Zda软件中费希尔参数法(Fisher)+最小分类误差与最小平均相关系数法(PA)+相关信息测度法(MI)联合法自动选择出30个最佳纹理特征,在动脉期的频率分布为:共生矩阵22个,游程矩阵1个,灰度直方图4个,绝对梯度1个,自回归模型2个;在门静脉期的频率分布为:共生矩阵18个,游程矩阵2个,灰度直方图7个,绝对梯度2个,自回归模型1个。在动脉期,原始数据分析(RDA)/K邻近分类(KNN)法、主成分分析(PCA)/KNN法、线性判别分析(LDA)/KNN法和非线性判别分析(NDA)/人工神经网络(ANN)法的错判率分别为38.60%(22/57)、42.11%(24/57)、8.77%(5/57)及7.02%(4/57);在门静脉期,RDA/KNN、PCA/KNN、LDA/KNN及NDA/ANN法的错判率分别为26.32%(15/57)、28.07%(16/57)、15.79%(9/57)及10.53%(6/57)。动脉期和门静脉期4种方法的错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图像纹理分析鉴别HEHE和结肠癌肝转移瘤是可行的。
刘露刘露伍兵
关键词: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位置、边界、密度/信号、强化等征象。结果 15例患者中,单发型4例,多发型5例,融合型6例。13例以肝包膜下分布为主,均伴"肝包膜回缩征"。14例见"棒棒糖征",7例见"核心模式"。CT平扫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的结节、团块影;MRI平扫表现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表现为轻度强化、边缘环形强化及渐进向心性强化。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差异大,"肝包膜回缩征"、"棒棒糖征"及"核心模式"有一定特征性。
刘露刘露刘曦娇刘曦娇
关键词:CT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